中國江河不能承受之重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垚遠9月8日報導)中國再有江河受到嚴重污染的消息傳出,這次事故的主角是山東漳衛新河。在此之前,中國有多個省市地區水資源遭遇生態災難。李鵬時代以降,中國政府花費了數以千億計的投資治水,但中國卻淪落到三十年內沒有足夠食用水的地步。這次事例再次說明,在體制上實施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執政水平,儘快推進水權制度,實在是刻不容緩。

據新華社報道,漳衛新河山東樂陵段遭受嚴重污染,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記者現場所見污染情況十分嚴重“離河幾十米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暗黑色的河水泛起白色的泡沫,不時能看到死去的小魚漂浮在水面上,隨水緩緩向下游流去;在岸邊水淺的地方,河底的泥土已罩上了一層黑色。河兩岸有條一米多寬的整齊的枯草帶。”這一深受污染的河水更是給當地居民生活造成了深深的困擾,據說,當地能喝的井水必須得500米以下。

據新華社記者在當地不同河段採集的5瓶水樣檢測結果顯示:“從上游向下游河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樣COD含量均遠遠高於國家規定的‘五類水質的COD含量應40毫克/升’”(COD即化學化氧量,表示化學污染程度)

漳衛新河作為漳衛南運河的一條支流,長246.6公里,屬海河水系,上與衛運河、衛河連通,水系流經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四省,自無棣縣境內入渤海。對於這次的污染事件,當地環保局官員表示:“漳衛新河的污染主要來自省外”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污染主要來自河南、山西、河北和山東省的聊城、德州市。其中山東省外污染佔了82%左右,山東省內污染佔18%左右。

山東漳衛新河的生態災難不是開始,也顯然不是結束,中國多個省份的江河亦遭受著相同的苦難,河流受到嚴重污染的消息甚至是不絕於耳。

中國水質污染越來越重,蘇州河、黃浦江這樣,淮河這樣,全中國的河流情況也是如此。1980年全國16.4%的河流(按長度計)受到污染(相當於四、五類),5.7%的河長嚴重污染(已超五類),水體已喪失使用價值。到九十年代末,全國46.5%的河流受到污染(相當於四、五類),10.6%的河長嚴重污染(已超五類)。在這20年中,水污染不但沒有得到制止,反而越來越嚴重!

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的遼河,被稱為是遼寧人的“母親河”,然而她如今已成為中國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國家環保總局最近發佈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全國七大水系中,遼河水系污染最為嚴重,劣五類水體佔60%以上,同時由於多年來由於無節制地引水截水,過度開發流域水資源,導致河水斷流情況嚴重。當地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罕見的工業城市群帶來了國內罕見的污染。

據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用水高峰。在切實執行現行節水措施的情況下,2-3-年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至8000億立方米,達到全國每年8000億立方米(不含生態用水)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面對水資源日益短缺甚至枯竭的嚴峻形勢,張光斗、沈國舫等近20名著名院士7月19日表示,水荒的困擾緣於目前中國的水權虛位,必須儘快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明晰水權,才能真正建立節水型社會。

新華網北京7月19日報道,在松遼流域大淩河水資源使用權初始分配實施方案專家諮詢會上,中國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說,目前中國的節水只是從資源道德和環境倫理的角度出發來要求全民節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水,只是儘量少浪費水資源。真正的節水型社會,要有科學、微觀的定額標準。節水型社會和節水觀念的建立,必須從明晰水資源的產權開始。

索麗生說,水利部近幾年來正在積極嘗試水權制度建設,在松遼流域的大淩河流域開展初始水權分配試點工作,以促進流域內的缺水、水環境惡化和上下游爭水等問題的解決。

中國水資源短缺狀況短期內難以緩解。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嚴重缺水,中國水資源既患寡又患不均。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業用水、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爭水問題、工業用水無償擠佔農業用水、生產用水大量擠佔環境和生態用水等現象將日趨嚴重。

安徽省近日公佈的2003年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污染嚴重,全湖平均水質屬中度富營養狀態。安徽省環保局總工程師表示,一些小企業受利益驅動,偷排污染物;地方領導環保意識不強;治污工程設施不到位、不配套等原因都造成了巢湖久治不清的現象。

河北水環境同樣令人擔憂,據河北省水利部門介紹,目前這個省整體性水環境存在河湖乾涸、水質污染、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嚴重4個問題,整體性水環境惡化已成河北省頭等環境問題。目前河北省內主要河流幾乎常年無水,有些窪澱已乾涸多年,甚至辟為農田。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地區已到了“有河皆幹、有水皆污”的境地。據河北省水利等部門調查分析,這個省年入河污水量約為17億噸,其中COD含量60多萬噸、氨氮含量約5萬噸、揮發酚含量約1350噸。

廣東近海污染危害嚴重同樣是不爭的事實,據當地媒體《資訊時報》報道,博大的海洋資源出現逐年減少現象,而自1998年以來,廣東省海域發生赤潮事件59宗,赤潮所到之處不留一個活口,對漁業經濟造成沈重打擊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海水養殖業和漁船過量捕撈等成為污染海洋最主要的“兇手”。資料顯示從1996年起,廣東省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達到39億噸,珠江口等海域重金屬、氮、磷等多項指標都超過國家四類海水質標準。

早前關於淮河治理的報道“一場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醜’”引起各方震撼,淮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流經蘇、魯、皖、豫四省,作為中國第一個開始大規模治理水體污染的流域,花費整整10年,數百億投資,卻在一場大雨的掃蕩下曝露無遺。據報道“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潁河、洪河、渦河上游局部地區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閘門被迫打開,不想5億多噸高指標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長的污水帶,“掃蕩”淮河中下游,創下淮河污染‘歷史之最’!”

一連串的生態災難無不是給中國的生態環境一次次的警示,而究其原因,莫不離其中: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民眾薄弱的環保意識……在城市化過程中伴隨而來的是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各省市地區各自為營的行政模式卻往往讓治污事倍功半。中國新一屆政府現正大力推行科學發展觀,而大江大河頻頻拉響的警報顯然是極其不和諧的音符。

中國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說:“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據指出,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從人口和水資源分佈統計資料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中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吳季松表示,水質性缺水在南方是比較普遍的,也就是達到質量要求的水不夠。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這就是污染型缺水。

因為缺水,每年工業總產值大約有2000億元的損失;因為缺水,每年農業有1500億元的損失。

在更深的層次而言,中國的水荒問題一定程度上還是政治體制問題。九十年代初李鵬領導的中國國務院曾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要讓淮河水在2000年末之前變清”,但2001年4月底,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無可奈何地宣佈,淮河已喪失自淨能力!

1993年10月8日,中央電視臺報導了淮河被污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的消息,李鵬當夜召集會議,後來又主持召開了國務院會議,決定把淮河治理作為國務院的重點工程,“一定要讓淮河變清!”,由國務委員宋健負責,國務院批准110多億特別投資來搞淮河治污工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大的治污工程,如果治理成功,可以為淮河流域1億5千萬人民造福。

當時中國政府動用行政命令,強行關閉污染企業;又動用大量投資,建立污水處理站。1995年年8月國務院頒佈了《淮河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9月國務院要求九個月之內,關停淮河流域所有5000噸以下的小造紙企業,此後又關閉了3580多家污染嚴重的小制革、小化工等企業,主要是農村的個體、鄉鎮和縣城企業;而污水處理工程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業,廣大鄉村、中小城鎮地區根本沒有建造污水處理站。

但批評者指出,淮河受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了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外,主要是河流生態體系被人工的大壩和閘門被分割成幾千個孤立的人工湖泊生態體系。如果不恢復淮河的河流生態,不恢復淮河的自然淨化能力,就是建造再多的污水處理站,淮河水質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根據水利部淮河委員會提供的2000年1至11月資料:流域豫皖蘇魯四省省界處水質劣於五類的比例高達53%,這類水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達到幹、支流治污規劃目標的比例僅為34%,雖然強行關閉了幾千個污染的企業,淮河水仍然不能變清。到2001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公佈的最新淮河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淮河幹流水質為四類,主要支流的百分之二十三斷面的水質仍在五類和劣五類。

有一種意見指出,這次事例再次說明,在體制上實施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執政水平,儘快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明晰水權,實在是刻不容緩。(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賴錦東:江胡大斗中南海
討論:長江地區水域環保問題
罕見暴雨襲擊長江沿線中國多地洪澇嚴重
中國夏季洪災形勢嚴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