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鲔渔业现危机 落实管理保育资源扭转机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管中维台北二十六日电)大西洋鲔类资源保育委员会(ICCAT)大幅删减台湾明年在大西洋大目鲔渔获配额7成,台湾鲔渔业遭遇空前危机,政府与业者须痛定思痛,落实管理并正视资源保育的重要性,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台湾鲔渔业也才有未来。

ICCAT认为台湾鲔鱼业者去年仍有违规超捕并洗鱼的事实,而且台湾采行的改善措施不足以有效管理国籍渔船及台湾籍渔船继续涉入非法、未报告、未约束(IUU)渔业,因此决议将台湾明年在大西洋大目鲔配额由1万4900公吨缩减为4600公吨。

因应ICCAT的决议,政府提出减船计划,目前台湾赴大西洋捕大目鲔的船共有76艘,未来只保留15艘船继续捕大目鲔,每艘船均须派驻观察员,20艘则转捕长鳍鲔,另41艘休渔或解体。

渔业署估计,台湾渔获售鱼营收损失至少新台币19亿2000万元。对台湾鲔鱼产业来说,这些限渔规定是极大的打击。

鲔鱼是国际性、高经济价值鱼种,台湾鲔渔业自民国40年代发展,早期主要供做罐头,后来转为供应生鱼片,为台湾赚进不少外汇。台湾鲔鱼产量在全球数一数二,年产值达300亿元,占台湾整体渔业年产值3成,但并非完全为国人消费,主要外销日本、美国及泰国等市场,是台湾重要远洋渔业之一。

事实上,由于国际间鲔鱼资源有限,台湾曾在1990年代采取限船及减船措施,部分业者却利用在国外注册的权宜船因应,当时权宜船未受国际间太大关注,不过,近年来国际法规观念转变,认为经营权宜船实际获利者也应负连带责任,加上国际愈来愈重视鲔鱼资源保育,牵涉生物资源的渔业权宜船受到关注,捕捉大量鲔鱼的台湾权宜船更成为关切焦点,国际间认为台湾利用权宜船规避国际规范超捕鲔鱼。 

海洋大学副校长、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教授李国添表示,1994年前权宜船渔获可销往日本,1994年后权宜船渔获禁止销日,但部分台湾权宜船业者利用海上转载的洗鱼方式将鲔鱼销往日本,台湾鲔鱼输日数量大增,引起日方注意,日本曾给台湾鲔鱼9万9000公吨的配额,但台湾实际输日数量达12万公吨,日方认为台湾权宜船超捕,冲击日本鲔鱼产业。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副署长沙志一指出,近年来,日本鲔渔业受到高油价、低鱼价的冲击,一直认为是因台湾从事不公平竞争所致,日本在ICCAT会议中指控台湾渔船违规,主张将台湾大目鲔等渔获配额删减为零;不过,欧盟国家认为,台湾鲔渔业者行为虽有可议之处,但做出零配额的惩罚并不相称,而且渔业规模庞大的国家转型必须要有足够时间,因此支持台湾。经过讨论,会议仍决议大幅限缩台湾明年在大西洋大目鲔渔获配额7成。 

ICCAT大砍台湾明年在大西洋大目鲔配额后,紧接着,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即将在12月间召开会议,渔政单位及渔民担心ICCAT模式将引发骨牌效应。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明确表达立场,呼吁台湾减船的宣示必须是“真诚的”,而不是只是“换个地区或以新船取代被拆除的船”,否则,将会引发“普遍的关切。”

李国添更担忧,除了大目鲔外,台湾的鲣鲔、黑鲔、南方黑鲔等鲔类渔获量也居全球前茅,台湾必须向国际证明落实ICCAT的要求,否则,未来可能还会遭到其他国际鲔类组织的“关切”。

国际高声要求台湾减船,事实上,渔业署已订定减船计划,目前台湾有614艘延绳钓船,原本计划减少120艘,最近追加40艘,总减船数达160艘,预定明年底前完成。渔业署指出,这项减船计划是全球性的,不是只针对个别洋区,绝对是真诚、公开透明可供检验。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管理权宜船,渔业署参考美国雷西法案精神,研拟立法订定特别条例,对于在台湾以外从事渔业但违反国际资源保育规定者,将要求受台湾法规约束。

虽然ICCAT大幅限缩台湾大目鲔配额,但沙志一指出,ICCAT这次对台湾采取的限渔措施只针对明年,换言之,如果台湾明年落实管理,2007年配额仍有机会恢复到原来水准。遭遇困境的台湾鲔渔业仍有生存机会。

台湾想要恢复配额,关键在于政府订定具体可行的管理措施及业者的配合。沙志一呼吁渔民,公海资源有限,必须遵守国际游戏规则,才能生存下去,而且公海捕鱼行为不能只注重效率,更应注重资源平衡与维护。

李国添也认为,此时责怪渔民不守法或渔政单位未落实管理已无济于事,现在最重要的是,产官学研界应共同合作,渔民应共体时艰,配合政府管理措施,让台湾鲔渔业早日恢复正常。

明年是攸关台湾鲔渔业存续的关键一年,“亡羊补牢犹未晚”,渔政单位与业者若能记取这次教训,彻底检讨并做好管理措施,未尝不是重生的好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