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曲解歷史 徒增社會不安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寓中╱特稿

國民黨以連戰名義發表孫中山逝世八十週年專文,文中從警方公佈三一九槍擊案進展論及宋教仁遇刺「政治謀殺案」,此種藉歷史公案「以古諷今」的作法,如果只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就需以歷史論歷史,讓史實證據說話,但若刻意以政治操作歷史解釋,為已紛亂的時局再添紛擾,對渴望成熟發展的社會而言,未嘗不是另一次的傷害。

民國二年三月二十日,代理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火車站遭到槍擊,槍擊部位是腹部,行刺者只開了一槍,宋在二天後不治。

宋遇刺後,檢警在四天內查明真相,關鍵證據是上海警察廳查獲行兇者打給主謀者、主謀者再打給主使者的電報,行兇者是失意軍人武士英,安排者是幫派份子應桂馨。根據截獲電報,是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透過內閣總理趙秉鈞,趙再交代國務院秘書洪述祖執行刺殺案。

應桂馨在二十三日被捕,武士英隔一天被抓,四月二十四日,武士英在上海獄中暴斃,應桂馨被劫出獄後,北上向袁世凱索酬,袁派四名彪形大漢追殺。民國三年一月應在逃往天津的火車上被砍死,趙秉鈞被迫辭去總理後,同年在天津家裡被毒死,洪述祖在民國六年竟被宋教仁的兒子認出扭送檢警,後被判絞刑,相關參與者無一善終。

民初的政治、社會環境,剛由帝制轉變到民國,不但民智未開,政治上軍閥和革命黨人的糾葛,甚至國民黨內部的路線之爭,都為宋案更添複雜而特殊的背景,例如宋和孫中山在內閣制、總統制的不同看法,宋遇刺後孫中山並未循司法解決,而是不待調查結果就返國宣布武力討伐袁世凱。

誠然,孫中山的討袁戰役其來有自,宋教仁遇刺只是導火線,但孫中山捨民主就武力,今日觀之,論者恐有不同見解。

同樣的,宋教仁遇刺案,歷史雖有定案,但放在不同領域,引發的解讀自然不同,若要拿宋案和三一九類比,能不謹慎﹖

宋案已成歷史,今人只能論之,而不能改之,三一九諸多疑點,則正有待社會各界努力找出真相,弭平對立紛擾,在全案未丟入歷史灰燼前,與其諷之,不如起而行之、盡今人能盡的人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