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曲解历史 徒增社会不安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1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寓中╱特稿

国民党以连战名义发表孙中山逝世八十周年专文,文中从警方公布三一九枪击案进展论及宋教仁遇刺“政治谋杀案”,此种藉历史公案“以古讽今”的作法,如果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就需以历史论历史,让史实证据说话,但若刻意以政治操作历史解释,为已纷乱的时局再添纷扰,对渴望成熟发展的社会而言,未尝不是另一次的伤害。

民国二年三月二十日,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火车站遭到枪击,枪击部位是腹部,行刺者只开了一枪,宋在二天后不治。

宋遇刺后,检警在四天内查明真相,关键证据是上海警察厅查获行凶者打给主谋者、主谋者再打给主使者的电报,行凶者是失意军人武士英,安排者是帮派份子应桂馨。根据截获电报,是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透过内阁总理赵秉钧,赵再交代国务院秘书洪述祖执行刺杀案。

应桂馨在二十三日被捕,武士英隔一天被抓,四月二十四日,武士英在上海狱中暴毙,应桂馨被劫出狱后,北上向袁世凯索酬,袁派四名彪形大汉追杀。民国三年一月应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砍死,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后,同年在天津家里被毒死,洪述祖在民国六年竟被宋教仁的儿子认出扭送检警,后被判绞刑,相关参与者无一善终。

民初的政治、社会环境,刚由帝制转变到民国,不但民智未开,政治上军阀和革命党人的纠葛,甚至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之争,都为宋案更添复杂而特殊的背景,例如宋和孙中山在内阁制、总统制的不同看法,宋遇刺后孙中山并未循司法解决,而是不待调查结果就返国宣布武力讨伐袁世凯。

诚然,孙中山的讨袁战役其来有自,宋教仁遇刺只是导火线,但孙中山舍民主就武力,今日观之,论者恐有不同见解。

同样的,宋教仁遇刺案,历史虽有定案,但放在不同领域,引发的解读自然不同,若要拿宋案和三一九类比,能不谨慎﹖

宋案已成历史,今人只能论之,而不能改之,三一九诸多疑点,则正有待社会各界努力找出真相,弭平对立纷扰,在全案未丢入历史灰烬前,与其讽之,不如起而行之、尽今人能尽的人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