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胜利:中国金融的“杀机”

──2005年前后 中国银行业变革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走向国际化的距离

巩胜利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3月24日讯】★金融,是任何国家、任何人、任何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根源所在。中国21世纪、13亿每一个中国人未来的一切,都系于中国金融这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55年未有过大变革之中。倘若只是系于一个国家55年来“换汤不换药”式的几个人批权、一统垄断性的所谓金融变革,显然会落入中国20世纪中叶的那一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前50年的社会与金融的无法发展之中;而要改变“新中国”前50多年形成的中国国家金融的顽症弊病,真心诚意的以生态环境来“变革”才是中国金融唯一的出路……

在新一轮、跨世纪的这场中国金融大变革中,中国中金公司分别以100%和82.228%(此资料见2005年3月10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导》“金融”版《解读中建行上市的“法律障碍”》一文,作者孙铭)“决策权”、控股权,绝对控制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占中国金融市场总额80%以上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市场分额。而56年以来的中国金融风险,不是在降低了,反而更突兀耸立了。如此这般,“批权”的中金公司,不仅可以绝对垄断(在国际社会,当市场总分额超过25%,就可以申请国家的反垄断调查。而资源性垄断超过50%,则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允许存在的违法事件)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分额,同时还可以充满“杀机”的任意宰割中国金融市场(当然的前提是只要它“愿意”)的“猪马牛羊”,而取得任何时期都无法得到的中国国家金融市场、绝对更大的垄断地盘。倘若,今后中国工商银行及其占中国社会金融市场总量80%以上、都向中金公司来全自资拥有、控股等来改革,那中国金融的天洞岂不独创中国历史之新最?

★甲申2004年,中国金融界进行了55年来最大的变革。
2004年,中国中央政府及国家财政部、以国家外汇储备450亿美元,分别注资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使中行与建行彻底、干净的摆脱了一切不良资产和所有的债务,两艏注册总资本分别为1864亿元、1942.3亿人民币的金融航空母舰正驶向数个海外资本市场途中。
2005年开埠之际,有消息传出中国工商银行(有未经官方证实的中国金融专家研究表明,“工行”2005年的“变革”,中国政府将重新注资不少于300亿美元,剥离不良债务至少要超过1000亿人民币)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航母,一样会按着中国政府的时表依次出航……,但既是解决了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眼前问题,但这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占中国13亿人金融市场超过80%以上国有银行的一个篮子里、而可以避开中国银行业全球第一大的金融风险吗?

★乙酉2005年前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国家财政外汇储备注资的改革方案,出乎中国官方“大变革”意料的受到新一届全国人民代大会一些人民代表的非议﹡:对金融“大变革”国家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财政注资,有代表在询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为什么没有提前通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结构调整计划?是啊,一个国家的金融命运,就掌握在几个见不得“阳光”人的手中,岂不与前50多年的中国金融长不大、危机四伏一样令人悲哀和震惊?现在是,中行、建行要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而这些企业股票的持有投资人,不仅要过问审查中行、建行的经营和决策,还要亲自掌握中国上市银行及它们自己未来的命运了。
据全国人大的有关人士分析:做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最后的批准和确认机关,若是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属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预算,那就必须经过“全国人大”——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这是对中国50数年金融秩序、中国政府50多年以来对中国金融反复注资、反复批权、反复“不良资产生”不了了之金融生态、法治环境的第一次源头有效的制衡。

★截止到2005年初,中国有近10000亿人民币蛰伏民间地下,找不到生与死的生态出路。中国金融的出路在改革、真实与公平;中国金融的风险在中国内部,国外不能把中国金融任何样;中国金融的55年以来,像中国“母亲河”黄河一样:不是一潭死水,就是泛滥成灾;中国金融业不仅没有长大,对中国人个人财富的聚起,几乎也无法体现中国金融的杠杆力量……
中国是全球金融管制最严格(“严格”是针对金融货币的“准入与准出”制度而言)、最绝对森严壁垒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最大、最难以监控的国家之一,更是全球金融漏洞最多、资本外逃屡屡发生最繁爆发的国家之一。然而,全世界的银行界认为:“过度监管”是未来、现代金融业所面临的最大、最难以规避的风险。——这是世界最著名的普华会计事物所和国际著名的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经历10数年、世界54个国家的440名银行业高层所调查研究的结果。“过度监管”被首次列为银行界危险最大、排在第一位的最高风险,而金融银行的“信用风险”则被排在第二位,“公司治理”被调查确认为风险第三,金融“衍生品”风险列第四,第五位是金融“对冲基金和欺诈”的风险。这是近10年来世界金融界所展现和已经反复实践的“五大风险”。

用“杀机”比“危机”更能透析、分辩出中国金融界的是非方向。

甲申2004年,中外政界、经济学家、金融家、评论家们的焦点是:是中国政府对中国金融业最彻底清除“黑洞”、按国际规则“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所采取50多年至今以来、最大破釜沉舟的举措。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这两大金融“航空母舰”的正式出航,中国的金融秩序、投资环境、资本市场等将得到源头、本质的改变。自所以讲得到根本改变,是因为中国金融银行业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标志:㈠、新机构甩掉了所有的历史债务、包袱,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运行,接受国际社会的“阳光化”监督;㈡、这两家金融机构将在海内外资本市场至少是两、到三地的资本市场公开挂牌上市;㈢、上市后将按国际资本市场规则全流通,割断了历史所留下的所有尾巴。而到21世纪初,中国官方公布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呆死坏帐率是33.37%,2003年末这个数字降到了20.36%,2004年一年又反贪弹增加500亿。但50数年来,一直靠中央政府反复哺乳喂养——注资而生存至今、依然没有长大的中国银行业,这能是最后免费的晚餐、而找到可以自我发展、壮大的生存之路吗?据来自华尔街的消息说:中国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揭开了历史的序幕……

进入公元2005年以来,1月15日,中国航空证券保定营业部总经理范建华与当地银行职员和几名政府官员挟3亿多元人民币及数千万客户保证金,潜逃而去;1月28日,又爆出大鹏证券公司被指严重违规——挪用客户90%的保证金,称有50亿人民币不翼而飞;2月3日,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挟全家外逃,涉案10亿人民币不知去向;3月16日,中国金融再暴令世界震惊的天案:新创立仅几个月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唯一、独家绝对垄断的中央外汇公司——中金公司董事长张恩照因重大腐败而被“双轨”,并被迫辞去以上两个 “董事长”职务。中国金融界,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以来开天辟地、最严峻的暴风骤雨来兮……

中国金融“大革命”

公元2004年,是中国金融界55年以来最为天翻地覆的一年。据国家有关媒体报导:最近,中国政府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再次剥离不良资产3000亿元(人民币)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这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转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继今年初对这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约合3700亿人民币)、1999年转移出14000亿人民币坏帐之后,五年内第三次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施以援手。这些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累积呆死坏帐之和超过了25000亿人民币①,约占2003年度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

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改为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银行”提出,由于在专业银行时期形成了太多不良资产,希望由国家处置不良资产,使其大踏步过渡到商业银行。中国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专门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14000亿元。按理说,四大国有银行把14000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剥离后,应该可以大踏步地走向市场了。但有权威资料显示:到2001年4月,这“四家”国有银行的呆死坏帐又重新聚集到10000亿人民币②,而到2004年初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呆死坏帐继续增加到12000亿人民币(其中,中行、建行此次剥离3000亿人民币),2004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又被发现“死洞”就漏掉70多亿(参见国家审计局当时报告)。这就是说:自1999—2004年这五年时间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呆死坏帐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事实的结果是,从1999年到现在短短的五年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在直线上升,而且盈利水准仍然无法提高。无奈,2004年年初中国政府再次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所以,处于绝对中国市场垄断地位的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大革命”能革除体制漏洞吗?

这就是说:在1999—2004年这五年时间里,中国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的“呆死坏帐”依然没有得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和治理。事实的结果是,自1999年到现在短短的五年间,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在直线上升,而且盈利水准仍然无法实达到世界银行组织的要求。无奈,2004年初中国政府再次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但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依然没有好转。2004年6月29日,中国政府再次为中行、建行剥离不良资产3000亿元。有学者因此而估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造,至少也需要8000亿人民币以上的新注资本(其中,新注资将需要800亿美元左右,再次剥离核销呆死坏帐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进行彻底改造(有称这是中国中央政府上“华山”的唯一出路)。

中国政府能这样一二再、再二三地为这些一统垄断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埋单、甩掉包袱就走人吗?但中国还有另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怎么办?还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怎么办?中央政府可以“注资、甩包”就走人,各级地方政府是否也可以这样做?除中国国有的中、工、建、农银行之外,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拥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超过112家(且在不断的新批增加)是否也可以享受反复“注资”和“剥离呆死坏帐”同等的“国民待遇”?

垄断的中国金融难长大

若按中国政府此次注资、剥离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同样“公平、公正”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进行,那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则至少也需要8000亿人民币以上的新注资本(其中新注资需要800亿美元左右,再次剥离核销呆死坏帐需要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谁又敢讲,这就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最后、绝对免费的晚餐呢?关键是中国银行业,需要良性整体的生态环境,为什么非要把中国对金融、银行业的全部“鸡蛋”,都放进国有垄断——商业银行的这一个篮子里?中国的私人银行,争论了20数年,什么时候能若按走国际化的金融之路也来放行?

到2004年9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为4700多亿人民币,占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52791亿元的11.23%,离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尚有2—4%的差距。现在首先是,中国工商银行要甩掉这4700多亿(人民币)不量资产的包袱,再就是由中国国家像对待中行、建行那样,以外汇注资也最少要500亿美元左右。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靠政府一统垄断50多年,但至今永远没有长大、还必须靠政府不断“哺乳”才能生存活下去。中国金融界正处在历史顶峰的十字路口,2004年底,按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步骤、中国银行业就要在大中城市全部向外资开放。但一直都严重短缺金融制衡和发展环境的中国银行业、又短缺绝对源头的生态发展环境,能良性的生存下去吗?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2003年度美国《财富》杂志③有关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只有730万人口、瑞士第一信贷银行的一些资料比较。

银行名称 营业总收入 (百万美元) 利润情况 (百万美元) 利润率 (营业收入℅) 按营业额 全球排序
中国工商银行 19,529 784 4 30
中国银行 15,031 1,141 8 45
中国建设银行 13,539 520 4 49
中国农业银行 10,335 139 1 61
四家国有银行之和 58,434 2,548 4.2 (平均值)
瑞士第一信贷银行 52,122 2,126 4 3

走向世界灾难与机遇同行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长期50多年政府的一统国有垄断,不仅没有给中国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秩序建树起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使中国银行业本身产生了源头的生态机制缺失:一统政府垄断的商业银行,让中国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心只吊死在“国家注资、政府买单”唯一的一棵树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任何竞争选择、只有等死的一条路?从只有730万人口的瑞士国及瑞士第一信贷银行的发展规模及赢利水准来看,可以清楚知道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的巨大差距。要知道:像瑞士国拥有这样规模的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前10名排序中就有两家,每一年的营业总额都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

中国金融的新动力、新攻势正由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开始形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将在2005年前后接受脱胎换骨的彻底洗礼。就是完成了中国大型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改造,中国金融依然需要在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中“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的继续前行,以使中国金融业生成、并发挥出新金融的新动力,而不再形成、积累、打成新的“中国结”。这需要中国政府管制金融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以“政府投资”、政府“批权”的行政与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若不能转变则像以往那样一次、接着再次生成呆死坏帐的老路就可能再次出现,那么全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担心的中国金融危机就可能会必然爆发。著名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04年8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2004中国金融国际年会”发表演讲时证实:中国金融风险的阴影已经越来越严重,一旦外资银行分流中国银行新的储蓄存款,国有银行不再拥有稀释其不良资产的功能,将可能诱发中国的金融危机。

金融“变革”留下历史悬疑

2004年12月2日,中国《法制晚报》首先披露,中国第一家实施成功改制、等待在全球数个资本股市上市的“中国银行股份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④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规则。据“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中国国家持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法人、自然人全为一人”,目前是“中国银行”唯一、独家垄断的股东。这就是说,不管是按中国的《公司法》还是按国际资本市场及美国“股份制公司”上市法则,“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都有可能被拒之“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门外,因为“独资、单一股东”企业,事实上已经不是“股份制公司”,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有什么资格上市和公开发行股票?美国资本市场,至今没有任何一家“单一持股”的公司能够成功上市。

“一股独当大”,已经被全球的资本市场所证明,是上市公司可能爆发重大灾难之源泉。而“单一股本、独家股东”更是资本市场致命的天灾人祸。象在同一地点今天刚刚发生的“中航油5.5亿美元巨亏”事件、昨天依然经典的“巴林银行14亿美元巨亏”案等,都与“一股独大、独股”有着天然无法遏制的血缘关系。“单一、100%股权公司”的根源在于:没有全球所有资本市场——“股份制”的生态环境,也就没有资本市场的“自然制横”;没有“资本股份制”制横的公司,让其公开上市则风险无限、将拖累所有的资本市场,其给股票资本市场所带来的灾难,将是无可限量、是毁灭性的灾难。于是,具有“100%单一股权”结构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想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英国伦顿、香港股市等资本市场公开发行上市,几乎是绝无可能。“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上市,存在巨大悬疑,除非“中国银行”也像中国股市的“银广夏”那样,纸里包火、漫天过海,但这种概率几乎像美国“安然公司”那样、结果是迟早也会必然爆发吗?

有著名评论家分析说,中国银行股份制为了中国国家最大的核心利益,为了尽快生成或改变中国国家金融的生态环境,完全没有必要只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来100%的股权、“法人、自然人全为一人”一体,可以让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旗下、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管辖的国有资本来合股参与,这与国家、与国际社会,最起码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了吗?但中国55年以来没有金融生态发展、制衡环境什么时间可以真正生成呢?中国银行100%资本、股份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独家垄断,令全球对中国金融的“变革”产生绝对匪夷所思的尴尬。

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背离?

而今的中国上市公司与世界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形成实践和理论严重的悖论。如美国最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其第一绝对大股东巴菲特持股只有8.2%,就是最大的股东。而中国股市、有一个占总股本49%的资本结构规则(中国与WTO规则、中外合资企业中经常使用这样的规定),通常第一大股东控股51%还嫌不够,还要绝对出控股达90%、80%或70%,这就聚成了资本股市无法阻挡的绝对风险——像“中航油”那样根本无法监控和制衡,造成“树倒猢孙”、全盘皆输一败涂地无法化解资本股市的巨大风险。中国资本市场无法抵抗任何风险,长期衰败,长期长官意志,长期不能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同步,这无不与这种50数年、长期的策略和资本结构方向事关所致。从理论上来讲,化解或减少金融、股市风险的唯一战略战术,就是减少或分解股份比率,持股比率越匀,风险则当然最小。正大踏步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一股独大”或“垄断独股”是危害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最源头障碍,若不能解决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股份制”的“绝对制衡”问题,象中国巴林事件“中航油”那样瞬间倾覆,只不过才拉开了资本逃逸的一场序幕——公司体制设置,将成为中国公司长不大、倾覆的最大灾难。

2004年新变革改制的“中国银行”就是这样,由中国国家中央汇金有限公司“一家独股”占100%;而新“中国建设银行”,则本家汇金公司占85.228%,建银投资占10.653%,东家和本家合股为95.881%,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上海宝钢集团各占1.545%,长江电力占1.030%。从以上可以清晰看出:中国银行业2004年所发起、“脱胎换骨”“变革”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依然没有摆脱“单一股东”和“一股独大”、中国计划经济55年的陈规恶习。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根本还没有可能用资本股份规则去撬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资本说话”的正常体制运行,新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依然有再次做出“呆死坏帐”、“不良资产”黑洞的可能。这说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源头管理——“资本说话”的根本结构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中国计划经济特色的“批权”,依然绝对可能在未来中国金融界大行其道。“中国特色”放纵了中国金融界历史上最大的“变革”,与其说完成了海外上市的国际资本结构的治理,而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资本市场,也能放“中国银行”一马、并让它网开一面而在数个国际资本市场公开发行上市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10000亿地下金融怎样生死?

——这是中国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中国20数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由中国一流财经、最高专家们所得出的结论。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的专家们对中国各省市地下金融规模、中小型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中国地下金融(地下信代)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8164亿人民币之间。据分析,这一数字到2005年则当然会达到10000亿人民币左右。

中国金融业,在55年以来一统绝对国家垄断之下,至今没有形成国家金融生态的任何良性环境,除了中国金融信贷的地下交易之外,还有中国金融现汇人民币的地下市场,由于中国长期55多年没有私人及集体或私有合作银行的生存空间,中国地下金融的钱庄、地下银行在21世纪初期就有报告为8000亿人民币规模,已经形成对中国国家金融管制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以上调查报告对中国20数个省市区的资料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地下金融总规模平均指数为28.7(直金融信代)。这个课题组的报告进一步解释说:从这个系数的结果来看,中国总体“地下金融”的业务规模占中国正规金融机构经营全部业务规模的近三成。

中国:谁来监管监管者

2004年11月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现了“王小石事件”,这为中国国家所有的监督机构都拉响了警报: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今天,由谁来监督中国国家的各级监督者?中国国家审计局局长李金华,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诚恳的说,“还没有任何机构能监督监管者”。如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国资委、保监会等等。这次中国证监会的王小石出事了,若不是王小石就凭一个“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名单就可以白花花的黄金万两,谁可以说今后李小石、张小石、赵小石们等不照样可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发洋财”。

以此推而广之,除了中国证券会出现“王小石事件”之外,中国足球、中国电信、中国金融、中国电力等等所有有监督权力——“批权”的职能部们,不都一样可以这样财源滚滚来吗?2004年9月19日,新成立的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以[银监发(2004)第59号]档发出《关于收取银行业机构监督和业务监管费的通知》,监督机构不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下了一纸批文而设立“业务监管费”收入馕中?不照样一下进账25亿人民币?如果中国这些所有的监督机构、只要它们愿意设立“批权”的“监管费”(作者注:包括中国银监会、证监会等等所有的监督机构在内,是中央政府一种绝对垄断的“政治资源”,以“政治资源”来收取所谓的“监管费”,有源头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及根本问题而值得商榷。以此而类推,中国保监会、电监会、国家审计局、包括中央纪律监督查委员会等等所有监督管理机构是否都可以自己就为自己批准、设立各种名目的“监管费”?),若回答是肯定的话(事实上完全是“可以”的),它们完全都可以轻而易举、任意获得数100亿、数1000亿、甚至成千上万亿的财源滚滚而来……这种冠冕堂皇的“监管费”,要不要有制约和监督的体制,又由谁来批准和核实、监督呢?难道就是自己批准、自己收取、自己进账、自己又把它花出去?中国银监会,开中国“资源垄断”之一代历史先河,有没有中国国家制定法律和人民的权力可以约束这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同类们?或都是由他们自己就说话算数、自己就裁判和执行,自己就成为“监督管理”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的法律、规则以及公正执法的执行者和“批权”者呢?

“中国特色”怎融国际资本市场?

2004年12月1日,“一股独大”“独家垄断”中国航空油市场——中国政府在新加坡上市“中航油”公司,以5.5亿美元巨亏再次演绎了中国版的“巴林事件”(造成14亿美元巨亏损案),再次为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没有制衡”拉响了警报。现在是,中国银行业不仅仅是要迅速长大、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使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于2004年底、基本放开国内主要金融市场,还要使中国银行业良性生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不能孕育、从而产生中国有生态发展环境的中国金融业,若像中国股票资本市场那样,中国金融业岂不危在旦夕、害己害人?二十数年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锦上添花,而中国资本股票市场,由一花独放、到山花烂漫,再到今天——2004年以来,成为21世纪全球资本、经济市场的绝对凹地、现在到了稀泥糊不上墙、落花流水的地步,中国金融界又何偿、怎么就保障不步其后尘呢?中国股市能够是,中国金融界焉能不是?!

2004年12月13日,中国主管中国经济、金融工作的副总理黄菊在参加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发出指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和制约中央企业、提高品质效益的体制机制障碍。”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掌门人李荣融(国家国资委主任)则强调,“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本次会议的第一议题,“真正优秀的企业家,要善于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和化解风险,既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又防止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为错误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和不利的政治影响”——“中航油”为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向海外、走向国际市场敲响了警钟!

注:
﹡有关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中国“银行注资”的报导,参见2005年1月10日的《中国经营报》A11版《工行注资静待人大批准 汇金或以金融债筹资》一文,作者陈静蕾。
①、分别见2001年中国《银行家》杂志总第2期,封面文章《WTO门栏上的中国银行业》一文及2004年6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资讯联播》《国家最后的买单? 中行建行剥离3000亿不良资产》等报导;
②、见2001年中国《银行家》杂志总第2期封面文章《WTO门栏上的中国银行业》一文。
③、参见美国《财富》(中文版)2003年10月号封面文章“世界500强按行业排名——银行”。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第73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二)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六)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第74条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第75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五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五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着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对本文有任何见解、疑问及评述,请通过[email protected]回馈联系。)

—————————————————————————————————
巩胜利简介: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财经、社会类评论家。其经济、社会类文章,在海内外广泛发表。代表作有:《中国“春运”:暴富了谁?掠夺了谁?》《21世纪:生生死死“新经济”》等。其《来自中国彩电第一品牌的内幕》一文,引发中国1998年6月上海“长虹”股票强烈震荡,《中国投资失败档案》《中国金融怎么了?》《中国股市“黑洞”》《全球911绝对防略》《撩开美国NMD的面纱》《对话全球金融危机》等等,分解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一些重大、根本问题,是系列跟踪报导《可口可乐有奖销售揭密》《可口可乐何以有错不认》《可口可乐“玩”中国人的前前后后》溯源作者而震惊世界。在国际媒体《财富》《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及《欧洲时报》等媒体发表过一系列引起广泛震动的论述,也在中国最高层《国内动态清样》《改革内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世界经济研究》《财经》等广泛发表过独家前沿的经济、社会类评述、论著。作者的一些前沿文章,反应了国际、中国社会的一些尖端问题而著称,引起中国最高当局强烈关注,也引起国际、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被称为“具有驾驭中国语言文字与事件最可怕功力”。作者是中国经贸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专家级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特约 “资深中国问题学家”,是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欲知学者巩胜利的一些重要文献,请点击以下国际网路链接:
http://www.google.com/search?q=%E5%B7%A9%E8%83%9C%E5%88%A9&ie=UTF-8&oe=UTF-8&hl=zh-CN&lr=

──转载自《议报》第190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巩胜利:中共成本举世之最?
巩胜利:邓小平这100年
巩胜利:中国腐败“新纪元”(上)
巩胜利:中国9亿农民没有“国民待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