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陳麻婆」豆腐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麻婆豆腐是中國豆腐菜餚中最富地方風味的特色菜之一,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川菜名餚。此菜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成都「陳麻婆豆腐店」的傳世佳餚,凡到四川的遊客莫不以一嚐為快事。
  
相傳清代同治年間,四川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邊有一家小飯店,店主陳氏夫婦善於烹製菜餚,尤其是女店主陳劉氏用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的豆腐,麻辣鮮香,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當時此菜沒有正式名稱,因陳劉氏臉上有麻子,人們便稱為「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陳麻婆豆腐不久就名播遐邇,聞名全國,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也常會於此。
  
陳麻婆豆腐店所用的豆子都是粒粒精選的新鮮黃豆,泡豆子的水專用河邊過濾砂井井水,熬煮時使用松木明火,石膏採用陝甘北路貨,豆瓣用道地的郫縣豆瓣,以及推磨、熬煮、擠壓、成型的功夫,形成了陳麻婆豆腐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鮮明的風味特點。
  
陳麻婆豆腐的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陳麻婆豆腐店稱之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鍋時,要灑上適量的花椒末。花椒要用漢源進貢朝廷的貢椒,麻味純正,沁人心脾。據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軍閥割據混戰,漢源花椒告罄。店舖除向外縣重價購買漢椒外,還在舖門貼出告示聲明無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寧停不賣。這一坦白經營作法,在同業中傳為美談。辣,是選用龍潭寺大紅袍油椒製作豆瓣,剁細煉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膾豆腐,又辣又香。燙,就是起鍋立即上桌,聞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府的水銹味和各色佐料原有的難聞氣味,只有勾起食慾的香味。酥,指煉好的牛肉餡子,色澤金黃,紅酥不板,一顆顆,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嫩,指的是豆腐下鍋,煎汆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食客大多用小杓舀食。鮮,指全部原料俱皆新鮮,鮮嫩翠綠,紅白相宜,色味俱鮮,無可挑剔。活,是陳麻婆豆腐店的一項絕技:豆腐上桌,寸把長的蒜苗在碗內根根直立,翠綠湛蘭,油澤甚艷,彷彿剛從畦地採摘切碎,活靈活現,但夾之入口,俱皆熟透,毫無生澀味道。
  
陳麻婆豆腐店的麻婆豆腐色澤淡黃,在細嫩的豆腐上點綴著棕紅色的牛肉末和油綠的青蒜苗,外圍一圈透亮的紅油,如玉鑲琥珀,軟嫩而有光澤。豆腐表面蓋著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內的熱度不致很快散失,趁熱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撲鼻。在數九寒冬季節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餚。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將陳麻婆豆腐店及「陳麻婆之豆腐」,列入與包席館、正興園、鐘湯圓等店齊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成都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製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飲涼茶本是兩廣民眾千百年的一種習慣,而王老吉涼茶則是嶺南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大熱天時,喝杯「王老吉」解暑;灑足飯飽,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驅病……
  • 砂鍋居,地處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東,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風味飯莊,開業於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砂鍋居原名「和順居」,最早以經營砂鍋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來,一直用一口直徑4尺深3尺的大鍋煮肉,人皆稱其「砂鍋居」,遂由此更名。
  • 馬豫興桶子雞是開封歷史上獨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負盛名。「鹹香爽脆,肥而不膩」是人們對馬豫興桶子雞的評價。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