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運動傷害的處理

台北榮總骨科部醫師 張曜任/主治醫師 黃東富

人氣: 14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1日訊】 面對各種的運動傷害,治療方針首重原則的了解,基本上分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與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二個部分來說明:

一、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的在急性受傷後,會因血管之功能及細胞內之化學反應功能減少,而導致出血(bleeding)、發炎(inflammation)、紅腫(swelling)、疼痛(pain)等現象。因此,柔軟組織受傷後,應立即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傷害的情形惡化。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以送醫處理較佳,對於較為輕微的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則必須遵守PRICE的原則來進行,(1)保護(Protect):預先防範運動傷害的發生;(2)休息(Rest):表示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3)冰敷(Ice packing):對患部施以冰療,以避免腫脹、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4)壓迫(Compress):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5)抬高(Elevation):將患部抬到比心臟的高度還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有些情況則需要手術治療,如骨折或難以復位的脫臼,韌帶斷裂等。

一般而言,在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後的24到48小時內,皆應進行PRICE 的處置,持續的時間長短須視傷害的情況而定。通常冰敷在患部不再腫脹或再惡化時即可停止,通常冰敷以1小時之內處理較佳,每次冰敷的時間則為10-15分鐘,休息5-10分鐘後,再進行冰敷,如此重覆冰敷 3-5次。此外,進行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時,應特別注意肌肉最好在伸長的狀態下進行,例如股四頭肌拉傷的緊急處理時,應以將膝關彎屈、股四頭肌略為伸展的情形下進行,如此,才能獲得最佳的肌肉拉傷緊急處理效果。

二、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有關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是依評估→治療→復健三原則來進行。評估慢性運動傷害的症狀與特徵,然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進而進行肌肉與韌帶的復健工作,使受傷部位的傷害不會再發生,此即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三原則的最佳精神。

(1)評估(診斷):
  
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listening to your body)是處理慢性運動傷害最基本原則。此種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即是一種傷害情形的評估。一般由幾個方面來進行慢性運動傷害的評估工作,如疼痛(pain)、腫脹(swelling)、僵硬不靈活(stiffness)、雜音(noise)、不穩固(instalility)。 除了以上五個評估運動傷害情形的重點外,適當詢問病人病史,以及肌肉骨骼系統的功能檢查,都是評估慢性運動傷 的重要依據。

(2)治療:

1.冷(冰)療:冷的生理效果可以促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組織出血;並降低細胞新陳代謝,控制發炎及腫痛情況;可以止痛,以降低游離神經末端和周圍神經纖維的刺激感受性;可以控制痙攣-在20℃以下,肌梭上的神經傳導被阻斷,因而抑制肌肉的伸展;放鬆肌肉;.強化膠原纖維(collagen),有利軟組織復健運動的進行;冰療的最佳時間在受傷後1小時內進行最佳,否則亦應於受傷後1天以內實施;。或受傷後24-48小時內(腫脹控制前)皆需冰療。

2.熱療:熱的生理效應使人體體溫為37℃,當溫度提高到45℃時人體會有燙的感覺,50℃會有燙傷。熱具有提高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減少組織的發炎現象、放鬆肌肉(鎮靜)、增加血流量與止痛的優點。也有水腫、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增加呼吸量、與燙傷的缺點。

3.水療:水的特性使水壓產生向上的淨壓力。浮力減少身體的負擔,同時可以支撐身體;水的阻力提供身體活動時的阻力來源;水溫的變化,可以改變身體的生理現象;水療的溫度在12℃至37℃之間。

4.復健:美國運動醫學會以「運動即醫療」(exercise is medicine)的口號來鼓勵民眾從事規律的運動,可見運動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受傷的患部而言,治療後的肌肉骨骼功能,會因受傷與治療期間的不運動而減退,使得患部容易再受傷,因此適當的身體復健運動將有助於運動傷害的完全恢復。

5.手術:如前十字韌帶斷裂、疲勞性骨折等,靠以上治療方法無法緩解症狀及回覆功能者。

本文由台北榮總人電子週報所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