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影像科技助新聞界拓展視角

標籤:

【大紀元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常鵬編譯報導)網路上出現有關7月7日倫敦連環爆炸案的現場照片中,一輛雙層巴士的特寫最令人震驚——它的正面完整無損,但側面、後面與頂部皆被炸開。該照片刊登於BBC網站,並非出自新聞攝影師之手,而是由一位正好在現場又攜帶了數位相機的業餘攝影者所提供。

據《美聯社》網路作家耶斯丹能(ANICK JESDANUN)之報導,現在廉價的相機比比皆是,附攝像功能的行動電話也越來越多,人們透過新聞傳播而看到身臨其境景象的機會也隨之增高。隨著攝影器材技術之演進,業餘者拍出入木三分的作品之機會也大大提昇。

這起巴士與三個地鐵站的恐怖爆炸案發生之後,已有許多業餘者在專業新聞工作者未到達事發現場前,便快拍了許多場景。BBC網站的「In Pictures」網頁中刊登了許多讀者提供的畫面。網站還收錄了一段由一位乘客以手機拍攝片長18秒的影片,呈現了民眾從地鐵中撤離的情景。影像雖然昏暗而倉促,但傳達了一種危機的信息。

BBC新聞網互動類編輯泰勒(Vicky Taylor)說:「我們所作的是,蒐集那些不可能拍得到的材料,除非你的記者碰巧親臨事發現場。」

美伊利諾大學通訊學教授瓊斯(Steve Jones)表示,許多業餘的照片看起來水準平平,但卻仍具吸引力。

倫敦一家雜誌的編輯汀沃斯(Adam Tinworth)也是一位自由作家,他在網路上刊登了幾張他用數位相機拍的照片。其中有街道封鎖的狀況,也有專業觀點的照片,他說:「我嚐試著作相同的事情,只是用了很不一樣的相機。」

專業的新聞機構採用業餘者的照片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如美聯社或其它機構都會例行性地向目擊者購買其所拍攝照片的使用權。

在今日數位相機及行動電話的普及之下,此類照片或影像出現的機率將更高;此外,互聯網也使影像的流通變得更便利。目前有許多網路期刊服務及照片網站,皆已提供手機相片上傳圖片的功能,而BBC則專設了一個郵件地址來接收這類照片。

泰勒表示,讀者提供資訊之作法可追溯自2001年的911攻擊事件,但當時的資訊多為文字資料。而本此爆炸事件後,BBC目前已收到幾百張的照片,其中約70張被用在其網站及電視節目中。

她說明,這些業餘攝影師將作品免費提供給BBC,但之後也有人將使用權另售予其它機構。

瓊斯表示,自911後影像的品質已然提昇。故本次倫敦事件的目擊者們,對於其所拍攝的照片也是選擇性地公開。而且,他們所下的註解均較具描述性,已有行家的味道。

然而,民眾自製的數位影像於新聞網站來說,卻是項挑戰。他們必須先確認該圖片尚未被其它業者所持有,而且影像不是經數位化處理產生的。BBC已經將巴士的影像與其工作人員所拍攝的影像作比對,以確認是現場之真實情況,而非假造的。

Flickr照片網的創設人之一的斐克(Caterina Fake)說:「現在這麼多人都有能力拍攝許多的照片,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找出最引人注目、最有趣、最感人及最震驚的照片。」他還補充說,已有工程師著手開放軟體來協助解決此問題。

目前網路上是否還有待發掘的更佳照片,尚待觀察。南亞大海嘯後,許多最佳的實景照片及影片,都是在數日甚至數週後才公諸於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IDC:亞太今年數位相機銷售成長近40%
台灣數位相機廠可望在微利趨勢中受益
林志穎網路生意蒸蒸日上  最想演「頭文字D」
迷你相機當道  功能強趣味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