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李金龍 把農漁民當菩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特稿

台灣行政院內閣團隊中,有一位每當難測的風災、雨災降臨時,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內看到他頂著風、冒著雨,現身在災害發生的田間、山巔或海邊,這位閣員正是農委會主委李金龍。

三十六年次的李金龍,是宜蘭的漁家子弟,大學畢業後就一頭栽進農業界打滾三十餘年,九十一年11月23日,十二萬名淳樸的農漁民走上街頭,反扁政府以激烈的金改手段整頓農漁會信用部,前主委范振宗黯然下台,李金龍在火線上銜命接任農委會主委。

李金龍初上任時最棘手的第一關考驗,正是面臨兌現十二萬農漁民上街頭訴求的農業金融獨立的政治支票。由於在野黨和執政黨對於農業金融法意見分歧,李金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居間協調,終讓農業金融法拍板定案三讀通過,屬於農漁民的全國農業金庫,經過十個多月的籌備,也順利在今年5月掛牌營業,讓他心中的大石頭終可放下。

第二關面臨的考驗則是如何帶領台灣農業迎戰加入WTO後,進口農產品大舉登台衝擊。

李金龍說,台灣稻農人口高佔全台農民人口二分之一,一旦台灣米價受到進口米侵蝕而崩盤,台灣農業就垮了一半,三十萬稻農生計將危矣,穩住台灣農業,要先穩住稻農命運。

於是上任第一個月,就無畏美國、澳洲和泰國的控訴、施壓,堅持向WTO通報將台灣稻米進口模式由限量進口轉換為關稅配額模式,成功將進口米的衝擊幅度維持在每年十四萬四千七百二十公噸。

前年米價一度溜滑梯,稻農怨聲載道,凡事先找答案的他心想,惟有將跌落至成本價以下的稻穀全部收購,方能阻斷中間糧商操縱米價的空間,而推動餘糧收購措施,該措施實施至今一年多來,已未再出現穀賤傷農的訊息,多的是米價高漲的訊息。

李金龍上任後則首創全國冠軍米、冠軍茶和冠軍蓮霧競賽和競賣,並善用生物科技,將過去被視為無用的魚鱗和海藻,變身為高價的保養品,不僅活化了農產品行銷模式,更顛覆了農業是傳統產業的思維。

陪著農漁民挺過一關又一關,以為可以鬆口氣,沒想到今年3月中國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又大張旗鼓的以開放台灣十三項水果零關稅登陸的誘因,向台灣憨厚的農民招手。

捍衛農民權益,李金龍再度站上火線,動員全台各地的農業改良場,密集辦理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政策宣導會,向農民解析中國是台灣農產品外銷的目標市場之一,並非唯一與最大的市場,破解中國統戰伎倆。

「外患」暫解,突然的六一二豪雨和強颱海棠,又把魚塭給淹沒了、果園給吹垮了,李金龍顧不得風大雨大,趕緊又衝到農業災害現場,頂著風、濕著褲管,實地傾聽農漁民的聲音、掌握災情。

這些看在別人眼中跋山涉水的苦差事,李金龍卻樂在其中。

一輩子學農、做農的他常說,「我心中有一座菩薩,這座菩薩就是農漁民,我要好好伺候他」。

他並時時以身作則提醒農委會同仁,農委會同仁的工作地點應該是在田間、山巔或海邊,而不是冷氣房,風和日麗的時候,農漁民並不需要我們錦上添花,農漁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刻,正是有風有雨的時候。他並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例,香港和新加坡沒農業,哪來的農業部,台灣有農委會是因為農漁民而存在,沒有農漁民,農委會早就被行政革新給「精簡」掉了。

他勉勵同仁要以競選的心情服務農漁民,因為競選時對選民最客氣,服務可不是嘴巴說說而已,得從電話禮儀做起,包括接電話電話鈴聲不得超過三聲,並得耐心回答農漁民問題。

他並不定時透過機要假扮農漁民進行電話抽查,甚至會故意撥電話至不相干的國際處問雞鴨的問題,再到管雞鴨的畜牧處亂問稻米、農損補助的問題,測試同仁的反應能力。

李金龍要求同仁工作要有效率,包括所有的會議紀錄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台北之外的附屬機關,則可寬限到四十八小時內完成,他說「一個機關若欠缺組織效率,會延宕許多業務」。

農委會業務林林總總很複雜,從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海中游的無所不包,實非農業門外漢足以承擔,過去農委會就創下六年撤換六個主委的紀錄,有的為口蹄疫處理不當下台、有的則為農漁會信用部整頓不力下台。

李金龍上任至今,一晃眼已達二年八個月,成功粉碎了農委會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短壽主委」魔咒,有這樣的成績,李金龍靠的絕對不是口水與激情,而是一次次達成火線任務、化險為夷的能耐和真本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