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東南亞政局變遷多冷戰痕跡

人氣 75
標籤:

【大紀元8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毅然2005年8月21日墨爾本報導)二戰日本戰敗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意味著被佔領日子的結束。而後爭取獨立的運動以及冷戰的開始卻又一次為這個地區帶來了動盪。世界政治格局在東南亞國家留下了冷戰的斑斑痕跡,也影響到今天的國際地緣政治。

在第一顆原子彈於日本廣島引爆之後不久,日本正式宣佈戰敗投降。這之後,飽受了日本侵略歷史的東南亞國家紛紛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這是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侵略促成了這些國家走上獨立的道路了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防與戰略研究中心的軍事歷史學家大衛.霍納爾教授指出,這也許是一個結果,但這決不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初衷。

*日本希望建立殖民地*

霍納爾說:“我並不認為日本在侵佔了菲律賓、馬來亞時促成這些國家走上獨立的道路。如果沒有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這些國家也能夠在沒有人員傷亡的情況下走上獨立的道路。”他指出,當時日本發動戰爭希望建立的是屬於自己的殖民地,一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因為日本政府和民眾都深信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強大的國家佔有弱小的國家是適者生存的一種體現。

廣東暨南大學東南亞問題研究專家林錫星教授指出,在日本,很多人到目前還不認為他們當年的行為與西方列強有甚麼不同。他說:“日本一直不承認在二戰中輸給了中國。因為它認為從來沒有向中國宣戰過。日本只是向美國宣過戰。他的意思是說是和歐洲人打仗的,他並沒有和亞洲人打過仗。日本人認為歐洲人有殖民地,日本有殖民地也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它也要分一杯羹。”

*共產黨不斷壯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統治也是十分殘酷的。喪生者不計其數,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幾乎崩潰,資源遭到了掠奪。在抵抗日本的戰鬥中,東南亞地區的共產黨成為了一股重要力量。軍事歷史學家霍納爾教授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共產黨人受到了民眾的尊重。因為從整個國際形勢來看,蘇維埃成為了盟國之一,反抗德國納粹的統治。在東南亞很多地區,一些抗日的游擊隊都是由共產黨人支持和操控的。共產黨在這一地區不斷地壯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太地區結束之後,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組織便開始試圖擴大勢力,獲得統治權。特別是在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奪得了執政權之後,這給當時的西方陣營,尤其是美國、澳大利亞帶來了十分強烈的危機感。

*西方擔心赤化威脅*

霍納爾教授說:“在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後,東南亞很多地區的共產黨游擊隊到處進行暴力鬥爭,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擔憂這會形成一種多米諾骨牌現象,東南亞國家可能會一個接一個地被赤化。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執政者最擔心的就是在澳大利亞的北邊所有這些東南亞國家一旦成為共產國家,那麼澳大利亞這個以歐洲人為主導的西方陣營中的一員將會受到威脅。”

霍納爾教授接著說:“很長時期,東南亞國家爭取獨立的運動其實就是二戰之後冷戰的一部份。西方的民主陣營團結一致要徹底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的進一步擴張。中國共產黨當時通過在東南亞的華人希望推翻當地政權的努力更被看作是極具危險性的。大部份東南亞國家就這樣被捲入到了爭奪意識形態的冷戰之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第十二篇:美國二戰總貢獻和名人論述
小泉發聲明表示真誠道歉
明仁稱希望日本永不參戰
澳總理悼念二戰陣亡士兵 指日為殘暴敵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