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 又一家外資退出中國乳品市場

標籤: ,

【大紀元8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繼卡夫、達能、雀巢等國際品牌相繼在中國市場失利之後,在全球乳品業排名第五、義大利排名第一的帕瑪拉特集團,經過多年的努力後,決定結束在中國的投資,以一美元的象徵性價格,轉讓給南京奶業集團控股的南京衛崗乳業公司。

北京青年報報導,義大利帕瑪拉特乳品集團早在一九九六年就進入中國市場探路,並在二零零一年以總投資八百五十萬美元和南京奶業共同成立帕瑪拉特南京乳品有限公司,擁有百分之六十五的股權。

報導指出,公司成立後,由於產品定位、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等原因,始終達不到日產五十噸的目標,一直處在嚴重虧損狀態。到二零零三年四月,帕瑪拉特和南京奶業簽署三年托管協定,在不撤資、生產線和工藝、配方及商標都依然歸中方使用的情形下,企圖挽救在中國的市場。

但在當年十一月,帕瑪拉特總部爆發四十億歐元的財務醜聞,公司面臨倒閉的危機,義大利政府出面挽救,但決定全面收縮在海外的虧損企業業務、轉讓股權,南京的公司也因此在去年五月停產。

報導指出,除受到總公司的財務危機影響外,帕瑪拉特和其他外國乳品業者一樣,在中國投資都遭逢到「水土不服」的毛病。

  報導引述南京金陽光乳業總經理李明霞的話指出,中國乳業雖然是一個朝陽企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潛在市場。但和國外企業最大不同點在於,整個乳業市場是一個微利行業,有時候一瓶奶只賺幾分錢,「像老外這樣花錢,沒有幾個企業不垮的」。

  報導同時引述一位帕瑪拉特南京公司前員工的話說,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一直沒有實現本土化,大量從國外引進,使帕瑪拉特南京工廠背上了昂貴代價。許多高層主管光是家屬、子女到南京安家落戶,住希爾頓或中山陵的豪華住宅,一年下來開支就要兩百多萬元人民幣。

另外,帕瑪拉特南京工廠成本就比南京本土企業高,在產品營銷上又不符合本土特色。產品定價高、產品線窄、市場覆蓋面不寬,單一發展高端乳品市場,將乳品消費最大消費群體工薪階層排除在外,也是最大的敗筆。

  不過報導也表示,一個個從中國液態奶市場全面撤退的外國企業,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它們給中國乳品企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經驗財富。像利樂包、袋裝高溫保久奶等和國際乳業界接軌的新包裝,都是這些國際乳業巨頭進入中國後帶來的,改變了過去主要靠奶瓶子為主要包裝材料的舊格局。

  同時他們引進的新技術,使中國乳企生產硬體水平從過去跟國外有至少二十年的差距,縮短到目前基本和世界同步的標準。外資企業在品管上嚴格把關到近乎苛刻的堅持,給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報導指出,目前中國的乳品企業在營銷中採用的廣告轟炸、宣傳招貼畫以及捆綁式銷售、超市和賣場產品陳列、堆頭等招數,也都是從這些外資企業學來的,可以算是中國乳品企業的啟蒙老師。

相關新聞
外資8月1日至12日淨匯入1.18億美元
外資企業仍是中國技術進口主體
專家評外資購買中國銀行10%股權
台股宜觀察頸線6180點是否能發揮有效支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