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臣篇

【風雲人物】成仁取義 忠貞不二的方孝孺

文/ 淑萍 圖/夢子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1月18日訊】方孝孺,字希直,明朝浙江人,又因曾在蜀任教,蜀獻王取其讀書處名為「正學」,所以也有人稱他「正學先生」。方孝孺從小就在一個書香世家中長大,父親方克勤以「循吏」聞名於當時。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嚴謹,奠定了方孝孺日後良好的品德。

方孝孺雖然自幼聰穎,勤奮向學,但他卻不以此自滿,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要「明王道、致太平」。長大後,家境清貧,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有一回他臥病在床,幾日沒吃沒喝,人皆以為苦,他卻說:「古人有三十多天才吃九頓飯的,我這樣餓個幾天算什麼?胸懷大志卻家徒四壁的,普天之下難道就只有我一個人嗎?」

洪武十五年,東閣大學士吳沉等推薦方孝孺,孝孺應太祖(即朱元璋)徵詔至京城,太祖對他的詩作〈靈芝〉、〈甘露〉很感興趣,便賜宴款待。宴席間,太祖為了解方孝孺為人正派與否,故意派人弄歪孝孺的座位,看看他會怎麼處理。結果,孝孺一來到座位,看到座位有些微的傾斜不正,便立即將座位扶正然後就座。太祖看了甚為歡喜,覺得孝孺舉止端莊、學問又淵博,必是可造之才,便厚禮贈之,囑日後有所重託。

後來,太祖的兒子蜀王聘請孝孺作為他兒子的老師,據說孝孺每次見到蜀王時,除了討論道德之事外,從不閒聊私事,令蜀王很是敬重。可惜好景不常,建文三年,燕王朱棣謀反,整個國家進入混亂狀態。時朝廷的征討檄文,都出自於孝孺之手,且孝孺為朝廷多方提供策略,以為抵抗燕軍,只可惜燕軍勢力日漸強大,終於攻到南京城下。有人建議建文帝到別處躲避,可是方孝孺力主固守南京城,說即便失城也要死於社稷。沒多久,燕軍就攻入南京城,而孝孺被捕入獄。

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的軍師姚廣孝曾請求勿殺方孝孺,他說:「如果殺了方孝孺,那麼全天下讀書種子就將斷絕了。」朱棣因此也想放過方孝孺一命,於是請孝孺幫他起草即位詔書,想不到方孝孺卻披麻帶孝而至,還痛罵不絕,拒絕起草詔書。朱棣說:「起草詔書,非先生不可」,一定要孝孺在紙上寫字。孝孺便執筆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一看大怒,說:「你就不顧九族親人的安危嗎?」孝孺答曰:「便十族奈我何!」於是朱棣便派人將孝孺的九族親人加上他的學生共十族全數抓起來,並將孝孺處以車裂酷刑。此次遇難者,據史書記載達八百七十多人。

話說當孝孺的弟弟孝友臨刑時,孝孺淚流滿面,無言以對。孝友卻從容吟詩曰:「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家山。」如今讀來,依舊令人唏噓不已,而孝孺忠貞不二與成仁取義的典範,永遠留給後人無限的景仰與懷念。@*
font color=#ffffff>(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兩個小孩某甲和某乙,常常互相競比吹噓自己的父親才是最好的。
  • 古代有一個人穿錯鞋子,以致於一隻鞋底厚,另一隻鞋底薄,走起路來很不合腳,一邊高一邊低的。
  • 唐代有個藝人叫做高崔嵬,他生性幽默風趣,言談舉止常能引人捧腹大笑,因此聲名大噪,連皇帝都認識他。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有一個秦人,非常癡迷收集古玩,無論價錢多麼昂貴,只要知道哪裡有古玩,他都一定要買下來。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一五五一年李時珍因爲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聲名遠播,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聘爲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幾年後,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
  • 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年紀輕輕就繼承父祖遺志,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升為署都指揮僉事。雖然年少得志,但他並非單靠父祖餘蔭,而是在軍事方面有真才實學,從他的詩句中我們也可看出他的抱負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回顧戚繼光的一生,的確就是在掃除倭寇、「但願海波平」的理想中奮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