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白鯨事件 海生館:保育與教育應可並重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十九日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引進白鯨做教育展示,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海生館表示,對於白鯨,海生館其實是盡量做到既要保育,又要教育,讓白鯨回家不見得對白鯨是最好的。

對於保育團以電影「威鯨闖天關」為例,建議讓白鯨回家,海生館說,在「威鯨闖天關」中的虎鯨威利,於二00二年七月花費二千萬美元野放回海洋,但許多人不清楚,它在次年十二月就死亡了。

海生館說,威利在人工圈養下活了二十多年,野放十八個月後就死亡,可見人工圈養的鯨豚,並不適合野放,而海生館這批購進的白鯨,實際上巳在俄羅斯圈養一年,就算退回俄羅斯,也只是換間水族館,甚至可能是更惡劣的環境。所以在權衡對白鯨最好的權益下,提供生物更適合的生存環境,包括乾淨的水質、居住的空間,細心的照顧及觀察,應是動物本身最大的福利。

海生館引進白鯨並做教育展示,之前已引起「國際鯨魚和海豚保育協會」抗議,館長方力行今天公開回覆協會的信給國人,方力行表示,海生館購買白鯨的一封信,代表他個人及海生館在國際上的立場,也希望國人藉此瞭解所託付的一個國家博物館館長,到底合不合意。

方力行在這封信中說,九年前海生館剛開始要建海洋哺乳類館時,當時國際團體也來抗議,那時他就回覆說海生館是公立博物館,因為在規畫時對社會做的民意調查有超過九成以上的民眾希望能展示海豚,因此館方有義務去執行,所以 BOT廠商現在只是執行合約的義務,以完成對公眾的承諾。

信中說,海生館的第三個館「世界水域館」的興建,讓它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展示以虛擬實境的電子手法來表現,如此在野外的生命可以減少被捕捉,可以領導世界水族館的發展方向,讓更多的生命被保護。

方力行說,雖然他私底下是環保人士,從事的研究也偏重環境生態,但是他的公職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和水族館的館長,努力執行社會中多數人的期望是他的責任,就像一位和平愛好者如果做了國防部長,不管他喜不喜歡,他一定要建立一支有效的武力,就算他辭職,軍隊還是要建立。

海生館並且以館方立場向社會解釋白鯨事件,館方表示,這次被批評起源應來自「保育」和「保護」觀念權衡的差異。保育是確保生物族群延續以供後代子孫能永續利用;「保護」則植基於對個體生命之尊重。其實在不會影響族群生存及永續利用之下,適度取用部份個體做為教育展示之利用,是可被允許的。

館方說,雖然對於白鯨個體,必需遠離家鄉,並被圈養在水族箱中,的確令某些人士或團體感到遺憾,但對曾經造訪海生館的一千多萬人所帶來之教育及娛樂價值,兩相權衡之下,就像是要求每個成年男子要服義務兵役一樣,應是可以被接受的。

館方說,白鯨雖屬華盛頓公約附錄二之保育種類,但並未到達絕對禁止利用的限制,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利用仍被允許,也允許原住民適量捕捉食用,可見適度之利用是可被接受的。

對於被批評變相鼓勵獵捕鯨豚,而沒有救援鯨豚,館方說,海生館自民國八十五年即投入鯨豚救援,在國內整個鯨豚救援體系中擔任後送醫療及復健之工作,參與鯨豚救援案例共三十件,其中有醫療行為達十六件,在處理件數及參與程度上皆不曾落後。

雖然在鯨豚救援未能有達到成功野放的實例,但在海龜方面則已成功野放八頭海龜,目前也仍持續進行各項海洋生物救援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