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人才〈第七章3〉:樂觀學得來

游乾桂
【字號】    
   標籤: tags: ,

雙胞胎研究中心做出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有百分之廿五至百分之五十的個性來自父母,其中包括沮喪、悲觀、工作滿意度、專制、活力充沛等等,這的確有些道理,但理由卻又不那麼充足。

以我家為例,據說我父親的父親很嚴肅,不苟言笑,我父親也好不到那裡,木納少言,談吐不風趣;我就比他們好一些,至少大學畢業之後,變得幽默多了,四十歲之後變得很樂觀;我兒子、女兒都很更有趣了,大約從識字開始,便很詼諧,常常自找樂子,遇上麻煩也有退路。

舉例來說,有一天放學回家,女兒臉臭臭的,問話不答,之後哭了出來,後來才明白委曲的由來是老師,他誤會用水噴人的是他,小孩子百口莫辯,懷著委曲回了家,沮喪得很。

「我能幫什麼忙?」
他搖搖頭,什麼也不說,便關進自己的房間,半個小時之後,又笑咪咪走了出來。改變這麼快,房間裡有什麼魔法。

我探頭進去看,他在畫畫,而且已畫了一張,是一個人。
「你畫誰?」
「老師!」
我定眼一看,的確像老師,但很怪,鼻子長在頭上,嘴巴長在腳上,噴出絲絲的口水,眼睛與耳朵黏在一起,樣子好滑稽。

「我把他畫得很醜。」
「開心囉。」

他點點頭,我發現這是他的幽默療法,反正不傷人又開心,沒什麼不好,這大約是他幽默的第一課,給了樂觀一點基礎。

後來們姐弟都迷上笑話,愛看笑話,愛說笑話,很好笑,原因在於我的一句話:「有笑話嗎?」他們倆個人便成了我的笑話探子,一打探到笑話,便回來說了,等著領賞,我的賞金不多,大約是講了三句:「真是好聽。」我也愛說笑話,可是得的賞金便不太多了,女兒常說:「下雪了嗎?好冷喲。」

他們姐弟常開我玩笑,一度呼我「聰明老爹?」
是嗎?我有這麼聰明。
「有呀,沖馬桶第一明。」

說我可愛,原來是可憐沒有人愛。
天才是天下第一愚材。
哎,這兩個……

有一回,我們一起欣賞狒狒專集吧,我指著電視上的一隻拂拂說:「上電視為什麼沒有通知我?」兒子也比一比電視上比較老的那一隻對著我:「你上電視為什麼也沒有告訴我一聲,下次不可以喲。」

兩個人相視大笑。

最近變胖一些的兒子,其實滿討厭人家說他肥,但又不能禁止我的調侃,他還是很有風度的回答:「這樣比較好吃。」
我聽不懂,回答他:「比較好吃?」
「對啊,像肉丸,以後就叫我小丸子好了。」

這些幽默的因素,應該不是遺傳的,平常我們有所練習,希望有一天,轉成樂觀的天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