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出4位天才少年 母親談教子秘訣

font print 人氣: 2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原福建籍的何仲柯、蘇誹雲夫婦有四個兒女,他們分別在10歲,9歲,14歲,13歲考入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一家怎樣培養出四名少年大學生的?9月30日,蘇誹雲在香港電視臺談了她的育兒秘訣。

4個天才兒女

據福音見證網介紹,丈夫何仲柯醫生(Dr William Ho)原籍福建漳州,1962畢業香港大學醫學院,曾在美行醫26年。

妻子何蘇緋雲博士(Dr Esther Su)生於福建省廈門鼓浪嶼,中學後來美,求學於密西根大學生物化學係,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夫妻兩人主要從事基督教的福音傳播工作。

他們的長子何允信,今年38歲,10歲入大學,13歲獲數學學士,現時是一名電腦博士,從事電腦工作。據說這個兒子出生時差點窒息,幸虧當醫生的父親在旁邊搶救才活下來。

長女何允愛,現年35歲,9歲考入華盛頓大學,19歲畢業時,擁有音樂、化學、心理學和遺傳學四個碩士學位,目前在學校當心理學家,與母親一樣,她非常喜愛小孩子。

次女何允心,現年34歲,14歲入大學,18歲雙理學士,主修化學、生物和生化,後讀醫科,取得醫科和生化博士,目前在聖地亞哥行醫。

次子何允聖,目前28歲,未婚。13歲就學華盛頓大學、18歲獲數學與計算機理學士, 後獲數學碩士、計算機博士,目前在加拿大溫哥華三一大學教授電腦。

何仲柯、蘇誹雲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天才兒女。


育兒秘訣

9月30日,蘇誹雲博士在香港電台談了她的育兒秘訣,用博愛的心對待每一個人:一是不要人比人,否則就比死人;二是對兒女的提問,要有問必答。

蘇誹雲認為,每一名兒童專長都不一樣,正如每一個人的面孔都不一樣,故一定不要將自己的兒女跟人家的比較,要讓他們自由發展,正如一棵樹,不要企圖「拔高它或壓低它」;又如他擅用左手,就讓他用左手,不要迫他用右手,否則可能埋沒了他的天份。而且,對子女的提問,家長宜有問必答,並且最好陪伴孩子讀書。

據何仲柯在「科學與信仰不衝突:一名醫生的心路歷程」一文中介紹,他以前工作很忙,但隨著四個孩子逐漸長大,夫妻倆決定要多留時間給孩子。於是何醫生決定一星期只診症四天,不開夜診,晚上回家與家人共享天倫,星期四陪孩子,星期六和星期日參加教會活動。

這樣,雖然家庭收入減少了,但孩子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在基督的教導下,四個孩子和父母感情很好,而且品學兼優,個個成材。

近年來,何仲柯夫婦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有關「科學與聖經」、「創造或進化」、「教養兒女」、「家庭溝通」等專題,他們希望人們能以追求真理的態度,來實踐美滿的人生。

(圖片來源:福音見證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擁有一定的知識已經成為應對社會競爭的一個必要條件,人們曾經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中國大陸高考的激烈競爭,然而高考的壓力逐漸向初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蔓延時,如今的中考已漸漸成為孩子教育生涯中又一座殘酷的「獨木橋」。
  • 數百萬中國父母對持續高漲的教育成本發愁,各級學校學費不斷飆漲。富人有錢可供子女接受頂級教育,而在中共現行戶籍制度下,那些來自中國貧窮地區、移居城市的低層勞工,他們的子女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教育服務。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規律可循嗎?虎媽教育法,是成功寶典,還是個騙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