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科博館蘭嶼本土種蜥蝪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三日電)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黃文山歷經十年完成蘭嶼本土種蜥蝪─長尾南蜥親代照顧的研究成果,一日登上世界知名的動物行為學期刊 (Animal Behaviour),享譽國際的兩棲爬蟲類專家Dr. Rick Shine審閱論文後給予極佳評價,認這項研究成果「對該領域的研究有跳躍性的極大貢獻」。

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肯定,黃文山今天表示,大部份的兩棲爬蟲類在生完蛋或小個體後往往讓其自生自滅,例如98%的蜥蝪和95%的蛇皆是如此,然而爬蟲類卻是具備親代照顧行為的鳥類或哺乳類的祖先。因此,動物護幼行為的演化之謎,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議題。

在過去十年,黃文山傾全力在蘭嶼島上研究約十三種爬蟲類的生態及演化學,除了赤背松柏根蛇的研究外,就以長尾南蜥的研究最為透徹。

他發現,台灣的長尾南蜥族群並無親代照顧行為,但是蘭嶼的本土種蜥蝪─長尾南蜥卻具備了特殊的親代照顧行為,並且影響了被照顧蛋的孵化率。例如,長尾南蜥在生完蛋後會留在巢中照顧蛋,為了讓蛋順利孵化,母蜥會把蛋掩埋或藏匿起來,還會翻蛋協助孵化,甚至移走已被真菌寄生的蛋以防止整窩蛋被感染等。

當專門吃蛋的赤背松柏根等蛇類入侵巢內時,母蜥會立刻攻擊蛇,並用力把蛇推出蛋巢來保護蛋,即使面對大蛇也毫不畏懼,照樣攻擊,這樣的護蛋行為會一直持續到蛋孵化為止。

令人驚訝的是,長尾南蜥只會攻擊具有威脅性的蛇類。當研究者把其它無威脅性的蜥蜴如攀木蜥蝪、斯文豪攀蜥、鮑氏蜓蜥和股鱗蜓蜥等置入巢中時,母蜥並不會有攻擊行為,可見長尾南蜥似乎認得這些芳鄰。此外,長尾南蜥只在有生蛋時才會攻擊蛇,非生殖季節時,如果有蛇入侵巢中,牠們僅會逃跑而不會攻擊。

黃文山表示,蘭嶼島中橫公路野銀段興建完工僅約十多年,而該處水泥邊坡卻成為長尾南蜥生蛋的最佳處所,進而演化出親代照顧,雖然台灣同種的長尾南蜥也有類似在水泥洞生蛋的記錄,但並未發現親代照顧行為。且長尾南蜥對赤背松柏根蛇的攻擊行為僅見於蘭嶼,在其它分佈區並無類似研究發現。

蘭嶼島上的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行為,都在保護其後代的生存環境和確保生存率,藉由這項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動物親代照顧的由來及交互作用之因果關係。黃文山表示,在後續研究方面,有關長尾南蜥親代照顧的時間與代價,以及長尾南蜥巢位選擇增加後代存活率等課題,都是值得作更深入探討的研究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