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波:就本地就業狀況發表言論

楊銀波

標籤:

【大紀元12月15日訊】我們這裡有相當多的剩餘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超齡的農民和農民工,一般是45歲以上,他們受盡了小農耕作的苦,其技能與體力亦不適於城市務工;第二種,是少數閒於家中無事可做的青少年,他們早早輟學,卻又無甚實際技能與經驗;第三種就是純粹的老年人了,他們帶著孫子、孫女或外孫、外孫女,但其實也是可以做其它事的,不過目前也僅僅局限於小農耕種之中。

這些剩餘勞動力的最大威脅,以前我是說過的,就是疾病和房屋。他們不是沒有勞動,實在是由於再繁重的勞動到頭來都兌換不成看得見的人民幣。現在從外面回來的人,我沒看見幾個是回到家鄉創業的。人們雖然也知道這些年這裡有招商的情況,但那多是外資,不是本地人的企業。本地人頂多就是搞個小館、小店、小攤,生意緊得很,還沒有更長遠的門路。其實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搞個農家樂,開個酒吧,或者搞些專門的技能培訓,訓練就業的技術與文化,但這樣的事情還沒有指望,更不要說建立幾個像樣的公司。

這裡也有一些具備相當經濟實力的人,大都集中在建築和運輸這兩個行業中。真正的傳統農業,包括糧農、菜農、果農,以及飼養豬、魚、雞、鴨的人,都沒有甚麼大的發展。養兔倒是個新興行業,不過要求的技術含量相當高,沒有多少人有膽量這樣幹。現在只有幾個人在搞試驗,風險到底有多大,誰也說不好。

建築是肯定能賺錢的,市場需求量那麼大,天天都有建設,而且政府也極為支持這種看得見的形象,商戶也有這些要求,往往一整排舖面還沒正式修,舖面就被人預訂完了。搞運輸,是從差價當中賺錢,不超載是賺不到錢的,尤其是噸位大的車,跑長途肯定有戲。我就經常力勸很多司機別把自己限得太死,應該到外邊多轉轉,把省際之間的差價搞清楚。有的司機也上互聯網,我希望他們懂得現代意義上的「配貨」概念,到《中國配貨網》這些網站去學習學習,爭取把一些生意做到更遠的地方。

小車不拉水果和蔬菜的話,要賺錢也懸,每天光是那點油錢就讓人焦急。有的人半途而廢了,實在是由於缺乏社會經驗,交道少了,聯繫點少了,自己守株待兔,是不會有甚麼收穫的。在外面務工的人,從少年工到中年工,其實檔次都沒有高到哪裏去。農村裡年齡小一些的,多是進些電子廠、紡織廠、鞋廠、五金廠之類,這些企業是廉價勞動力的集中地,工資低,自由嚴重受束。有的企業搞得很正規,嚴格按照勞動法在辦事,它們有的與外國人直接做事,相對而言要講規矩一些。

但是,很多企業都是赤裸裸的違法,沒有多少企業談得上是乾淨的。這裡面的潛規則,就是一級吃一級,到民工這一級就已經所剩無幾了。年齡大一些的民工,為了能夠活得自由一些,不管多高工資的企業,一律不進,他們看透了,所以就選擇當司機或者當「在野民工」。總之,時間是由自己來支配,收入是由自己來掌握,不必看誰的臉色,能賺多少是多少。也有一些人,因為貪婪,或者基於一股報復心理,開始反制於城市秩序了,搞一些團伙,成立一些幫派,行使犯罪。從背景上看,有其合理的地方,但給治理帶來了困難。地方政府惡性循環,結果兩敗俱傷,真正受害的還是一般的良善民眾。

我們這裡當然也有過一些老闆,他們從做小生意開始,漸漸懂得了「剩餘價值」的道理,等到原始資本積累完成,就會涉入到更大的賺錢運動當中。有人搞房地產,有人倒賣二手電腦,有人成立專門的建築公司或者建築施工隊。手上資金有幾十萬的人,也沒有放棄繼續當包工頭,他們經驗老道,對自己的老鄉也不錯,懂得江湖規矩。

目前打雜的小工工資是45元/天,明年就可能是50元乃至55元/天,大工師傅的工資漲到80元/天應該不是問題。總之,搞建築是越來越上手了,重慶人倘若跑的地方熟,比如到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口音差不多,習俗差不多,一般情況下工資都很扎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跑得遠了,那就需要相當的團結和智慧,否則容易吃虧。憑技術吃飯的人,倘若不是永遠限於一地,都會有著相當的剩餘。最可怕的就是在一個地方困死,一旦完全扎根,大環境沒有良性循環的話,上司是不可能讓自己有損失的,只可能拿小魚小蝦開刀。

最苦的是憑力氣吃飯的人。比如挖煤,在山西、河南干的人,今年就死傷了幾個老鄉,但是沒有甚麼大的解決金額,要麼讓你滾蛋,要麼威脅你。就算你在醫院躺上幾天,那醫藥費也不一定會由老闆出錢。幹這種活的人太苦,太慘,很多人到私人煤窯去,實在是因為找不到其它工作了,結果搞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這就是許多心黑礦主的常用手段。我在一些省市看到過多種招工現場,一大群人像乞討者一般,圍在一起,希望能夠有工干。城管欺負人,他們到處躲,一天下來沒有多少收成。

整治摩托車的時候,很多司機也不想活了,反正就整你這些人,因為你們是「不安定因素」,結果搞成了另一種團結;當「兩搶份子」,而且背後還有人撐腰,有人收費,這就是有組織的犯罪行為了。交警搞「合法搶劫」,司機就搞「非法搶劫」,同樣是搶劫,但性質卻不一樣。這樣的社會很動盪,我們有很多地方都沒觀察到,但是今後希望能看到更深的背景。

這裡的人陸續回來了,有的是因為工作的地方天氣太冷,有的是因為外面已經沒有工作可干了。沒有掙到錢的人,又回來想辦法掙錢,幫人抬抬樹木、搬搬木材、貼貼地板磚,想方設法賺點錢過一個好年。但也有一些人,突然閒下來了,甚麼都不想幹,到處賭博,還沒過年就把自己一年到頭的辛苦錢輸得一乾二淨,盜竊、搶劫的心也就浮上來了。

大家都為生存而奔忙著,在技術上沒有主動權,社會也缺乏有效的組織,這裡太散,人的就業信息太閉塞。人們不知道哪裏可以賺錢,也不知道哪裏可以學到更多更好的技術。一眨眼就過去了許多年,很多人都沒有一個長足的進步,十年前是這個水平,十年後還是這個水平。時代在向前發展,潮流在向前滾動,但太多人都是眼巴巴地看著自己被淘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們終有一天會被市場驅逐,那麼怎麼辦呢?必須有個再教育的過程,而這個責任,必須由政府首先牽頭來做。

現在有兩個機會已經來了。一是國家提供了一筆錢,讓年齡在16歲~45歲的人,免費學習三個月的電腦,學成後由政府安排就業;二是專門訓練一部份婦女,到醫院去照顧孕婦或者老人。這些信息,我比一般人先知道幾個月,因為具體實施者當中就有我的幾個朋友。我很慶幸這種機會的來臨,對於許多還停留在小農思維的人來說,這樣的機會是絕對優秀的鍛練。

但我也是有擔憂的。以學電腦為例,國家是必定有指標的,也就是每人發放多少錢,這裡肯定有個數額。倘若國家拿出1200元/人的數額來,但地方政府卻只提供300元/人或者150元/人的數額,那麼剩下的錢就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據為己有。在蛋糕只有這麼大的情況下,能夠吃到蛋糕的人也就少得可憐了。我有這個擔憂,是從經驗上判斷的,導致這種擔憂產生的第一根源是地方政府信息不透明,第二根源是殷鑒不遠。

五年多以前,我專門學電腦是付費的(總共380元),沒有這樣的免費機會,從初級、中級到高級,一直到維護、開發,大家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實在太難得了。我希望大家抓住這個機會,這是全國性的公益行動,不是某個地方破天荒的事情。我們這裡是全國性的職業教育基地,當然負面新聞也有,連做餐館的小老闆都抱怨:「那叫甚麼學生?一天到晚就知道耍朋友!晚上又出來賣身!」這樣的「野史」是民間才會公開的。但不管怎麼說,搞職業教育是正確的選擇,與其接受一些基礎知識,倒不如學習實際技能。

眼下,全國上下都把眼睛盯著那些稚嫩的少年少女們。他們是生產力啊,雖然也是屢遭盤剝,但比起無所事事、閒雜亂撞來,總要好許多。有的人去參軍,退伍回來都在痛罵:「當兵算甚麼?白混兩年!還是得有關係、有人緣啊!」他們感到被久久束縛的自己已經沒有自主權了。在我看來,公民的自主,應該從挖掘自己的創造能力開始,不能任由宰割,也不能永遠停留在對國家和政府的依附。現在有很多機會都需要被發現,只要自己想辦法積累一點資源,打通自己的網絡,就可能成就事業。

多少年了,這裡鮮有創造,人們太過保守。正如某些成功企業家說:「占80%以上的中國人不適合創業!因為他們把自己束縛得太死了。」我們要的就是把這些自我束縛解開,把已經死亡的頭腦復甦過來,睜開眼睛,活動筋骨,把自己提升起來,去嚐試更多從未做過的事情。否則,時代就會埋葬自己,把自己的一切「可能」都扭曲為「不可能」。諸位,加油!@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岀処)(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專欄】楊銀波:懷念死者
楊銀波:我與「楊氏小型圖書館」
楊銀波:一種警醒的領悟
楊銀波一直努力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