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家扶調查:36.8%貧童語言溝通發展遲緩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一日電)根據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最新調查發現,百分之三十六點八的家扶貧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遲緩狀況;此外,經濟弱勢孩子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能力和知識上,與一般孩子也有很大的落差。

調查顯示,由於貧童整體生活環境困苦,限制了接受教育及獲取資源的機會,直接反映出孩子發展落後現況,有待社會伸出援手,幫助這群弱勢孩子。

家扶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今天共同舉辦「台灣貧窮兒童學習發展調查報告」發表會。調查結果顯示,家扶貧童有百分之三十六點八的孩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遲緩狀況。

家扶社會工作處主任周慧香表示,語言與溝通發展是指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的能力,但不包含實質量的概念;孩子能從一數到九,但是對其代表的含意,並不完全瞭解,有些孩子甚至還沒有辦法好好地數數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教導,語言發展落後將會影響幼兒認知與學習發展及人際關係。

她指出,在社會人格、認知與學習發展方面,北、高兩市的一般孩子有八成左右發展正常,但貧童發展正常的比例平均不到五成,顯示經濟弱勢孩子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能力和知識上,與一般孩子還有很大的落差。

家扶執行長王明仁表示,「語言與溝通」、「社會人格」、「認知與知覺」等發展,往往是需要透過外力的介入教導,但由於貧童生活環境艱困,喪失了自身接受教育和取得各種資訊的機會,在無法獲得足夠學習刺激的弱勢狀況下,因而反映出家境貧困孩子在各方面發展落後的現況。

今年五歲的如如(化名),即是一個家境貧窮又身心發展遲緩的真實案例。如如由六十八歲的阿嬤獨力扶養照顧,她的身心障礙檢查表上寫著:「一次拿三個以上的東西會混亂」、「對於複雜的指示,她不懂」、「上課容易分心,不懂老師講的內容」、「講的句子很短,沒辦法用一個長句講清楚」等,就連小朋友愛玩的「溜滑梯」,到了如如口中,也說成了「溜梯」。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鄭麗珍指出,幫助發展落後的孩子要越早越好;就國外經驗來看,美國的早期介入服務在八零年代發現,在六歲以前投入一塊錢,可以減少約四到七元、六歲以後的教育支出成本,因此必須掌握孩童六歲前的黃金時期。

這項調查報告是在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至九十五年五月間,調查家扶扶助三至六歲兒童,共分析三百零七位兒童,抽樣比例約百分之十二,在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百分之三點七。

調查依據「零至六歲發展篩檢量表」檢測,就「語言與溝通發展」、「社會人格發展」、「知覺與認知發展」、「粗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等五大面向,評估經濟弱勢兒童發展狀況,並與北、高兩市孩童進行比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