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公共物品與公民權利

劉軍寧

標籤:

【大紀元2月7日訊】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的文章,並在讀者和網路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個問題問的恰是時候。作者的答案也非常值得深思。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近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脈絡中去尋找答案。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質量及其在供應上的充裕是衡量一個社會發達與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之所以至今還是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這兩種物品的生產和供應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二十多年前,中國為什麼要實行開發開放?就是因為這兩種物品的生產和供應都極其匱乏,而且質量低劣。

在這二十多年的改革過程中,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私人物品供應有了很大的改進,其質量也有顯著的提供。為什麼改革能夠取得這種神奇的經濟效果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在體制上不允許作為私人的個人進入私人物品(如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拖拉機汽車)的生產和銷售領域,一切都是國家壟斷經營的天下。經濟改革的過程就是體制把經濟自由和私有財產權逐步歸還給作為私人的個體的過程。任何一個行業或產業,只要私人一進入,就會以神奇的速度繁榮起來。中國的經濟改革還沒有完成,因為在許多窮困地區和窮困人口中,私人物品還仍然比較匱乏和昂貴,許多重要的工業和服務性產業(如航空航太和電信金融等)還仍然存在著許多障礙,使得私人實際上不可能進入,甚至公開不允許私人進入。私人即使合法進入但還是難逃被迫退出的命運(如陝北石油案)。

與經濟改革的邏輯相通,政治改革的使命就是要增加和改進公共物品的供應。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公共物品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尤其根本性的法律和有關國家政體的制度;二是國防、外交和司法等公共職能;三是供公眾免費使用公共設施和公共財產。這裏第一個方面的公共物品是一切公共物品中最為重要的,其充裕程度和質量決定著其他公共物品的供應狀況,所以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所在。如果說經濟改革的過程是開放私人進入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應的過程,那麼政治改革的過程就應該是逐步開放作為個體的公民進入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供應的過程,是公共物品的消費者(公民)對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使用取得決定性發言權的過程。如此對比起來看,經濟改革的速度遠遠快於政治改革的程度。私人物品對私人的開放程度遠遠大於公共物品對公民的開放程度;私人物品的消費者對私人物品的選擇權和影響力遠遠大於公民對公共物品的選擇權和影響力;私人物品的質量在總體上遠遠優於公共物品的質量。所以,公共物品的「生產工藝」的落後及其與公民之間的隔絕,已經成為現時代一個非常突出的表徵。

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即時解決,不僅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而且已經拖了經濟改革後腿。正是由於公民對公共物品生產過程的參與大大滯後於私人對私人物品生產過程的參與,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之間的速度差所加速積蓄的能量開始進入大規模爆發期。為了避免社會的動盪,讓公民得到其所應該得到的公共權利,現在該是把參與公共物品生產的權利和選擇公共物品的權利歸還給公民的時候了!是允許公民在參與和監督公共物品生產過程中進行自我代表的時候了!是作為納稅人的公民對作為食稅者的公共事務管理者進行問責以降低公共物品生產的成本提高質量的時候了!

關於「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參見http://bbs.cctv.com.cn/forumtopic.jsp?id=7344303

——《動向》2006年1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軍寧:改革已經走入死胡同
劉軍寧:老子之道,裡根之道
劉軍寧: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劉軍寧:自由主義與中國問題的兩個層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