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看馬祖】馬祖酒廠 八八坑道打響名號

湯谷明 撰文、攝影

人氣 66

馬祖酒廠就位在牛角村口,不需要門牌號碼和廣告招牌,瀰漫在空氣中的酒香自然牽引著人的嗅覺,靠著鼻子就能準確無誤地找到方向。每次經過,總不禁貪婪地大吸幾口氣,彷彿想要吸盡那醉人的香氣。

販售馬祖酒不需要申請販售執照,因此特產店、餐廳,甚至小雜貨店都能輕易買到各式酒品。馬祖人幾乎個個都會喝酒,而且有著一身好酒量。

《馬祖酒歌》正描寫了馬祖人喝酒的豪邁不羈:
「黃瓜蟹、鰻魚乾,配酒會攬當。
你依哥、我依家,食酒就乾。
一食酒、就好高,兩只都空寬。
大碗倒、大碗嘬,老酒賣驚。
嘬一杯、真歡喜,乾杯都會笑。
揚呀手,划一拳,輸拳食酒。
今旦酒、今旦醉,透腳复卡少,
暖一壺、斟一盞,馬祖老酒。」

馬祖老酒開罈百里香
清嘉慶年間海禁開放後,閩人的製酒技術也隨著移民來到馬祖;初期,僅利用自家種植食用後的餘糧,如高粱、番薯等,用簡單的土法私釀,其中又以番薯為原料製成的白酒「番薯燒」最為普遍,不過這類私酒多是自用,產量不大,為農漁閒暇時的家庭副業,但在艱辛困苦的移民生活中,多少滿足了思鄉的情緒。

到道光年間海上貿易日趨頻繁,小規模的商業活動興起,馬祖漁戶將漁貨賣至大陸沿海,再換購米糧,百姓生活獲得改善後,開始有能力製造更高品級的酒,於是紅麴製酒的過濾、壓榨、密封貯存等繁複技術在此時期帶進了海島。

紅麴可製老酒,連橫《台灣通史》〈風俗志、飲食篇〉中記載:「酒以成禮。祀神宴客,多用老酒,以朮釀之,味甘而醇;陳者尤佳,故曰老酒。」老酒的原料為成本較高的圓糯米,在洗淨、蒸熟、冷卻後,依一定的比例加入紅麴和白麴翻攪,封裝於罈中,待其發酵、沈澱,數週後即可壓榨出紅紫鮮豔的紅酒,然後再經過長時間的低溫密封貯藏,酒色會越加褐色暗沉,酒味也越加濃郁香醇。

「開罈百里香,洗甕醉千家」,這就是上等的馬祖老酒。馬祖家戶私釀老酒的情景維持了數十年的光景,而釀酒的殘渣紅糟更成為家常菜的佐料。

用酒寫下的歷史
1956年戰地政務開始實施,酒的需求量大增,因此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在牛角嶺舊鹽館設立中興酒廠,將民間釀酒事業收歸軍方統一生產經營,嚴禁百姓私釀,1970年遷至現址,更名為馬祖酒廠,在近40年的戰地政務時期,酒廠的營收成為島上重要的經濟命脈。

酒廠有一口井,從花崗岩層中滲出的井水甘純甜美,因此釀出的酒質特別醇淨。馬祖酒廠出產的老酒和陳高最負盛名,尤其擷取高粱精華製成的陳年大麴,更榮獲全台食品品鑑會金品獎及金牌獎;其他還包括雲台古酒、青春露及延壽、黃隆、長春、風濕等各式藥酒;從1969年到1989年,為配合總統誕辰、國慶日等重要節慶,也逐年陸續推出祝壽酒、國慶酒、元旦酒等帶有政治意味的紀念酒。

早年馬祖酒廠生產的酒多僅供本島軍民消費,銷到台灣的數量有限,於是阿兵哥休假返台時,無不手提兩瓶馬祖老酒或陳高,下了基隆港,就搖身一變成了酒中「稀貨」。

八八坑道打出馬祖酒名號
1999年統一集團旗下的世華企業取得五年總代理權,企業化的經營讓馬祖酒有了更精美的包裝與廣告促銷,「八八坑道陳年高粱」的電視廣告,成功地拍出了「千錘百鍊」的戰地精神和馬祖好酒。

再順著酒廠前的馬路往上行約百餘公尺,就是著名的八八坑道。以前原屬國軍戰車連,存放彈藥,但在戰地政務解除後,戰備需要降低,坑道內低溫陰濕的環境便成為貯放老酒的最佳現成酒窖,坑道啟用時適逢當時的蔣介石總統88歲誕辰,因此命名。

坑道長達200公尺,一罈罈密封催醉的老酒整齊地疊落在右側,左側還另有一坑室,高約3公尺、銀灰色的高粱酒貯存塔如衛兵般整齊地分列兩側,酒香瀰漫整個空間,待久了,人都微醺了。

不論從酒廠體制、產品包裝的轉變,還是從戰備坑道轉變成觀光酒窖,馬祖用酒寫下了歷史。

——摘自野人出版社《聽看馬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聽看馬祖】我帶你逛馬祖
【聽看馬祖】馬祖看海的日子
【聽看馬祖】住一晚芹壁石頭屋
【聽看馬祖】閩東建築特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