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畫與話】求學生涯的初次挑戰

畫/ 文 楊紀代
【字號】    
   標籤: tags: ,

上小一了,既興奮又膽怯,全是陌生面孔和不太敢抬頭仰視的女老師,這啟蒙教育的第一難題,深刻的鐫鏤在我的腦海裡,永遠也無法磨滅!國語課本的第一課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天啊!那對一個從沒拿過筆,更不認識什麼國字的我來說,簡直比摘天上的月亮還難哪!怎麼辦?硬著頭皮學吧!

首先學的是如何削鉛筆!那鉛筆可是原木刨成的,中間夾上一條黑色石墨筆心,如此而已!握在手中感覺粗粗的,既不上漆更談不上什麼彩色的,就是原始木色!那刀子更別提了,類似彈簧刀,用時得吃力的從刀柄溝槽中,捏住突出的刀背部分,再用力拔起、拉直,笨笨重重的,很不好使!左手握住鉛筆,小心翼翼的慢慢轉動,右手把刀架在鉛筆的一端,拇指推著刀背,隨著轉動速度,一個角度、一個角度,一片、一片緩緩的削著,初期使力不勻,一片粗一片細,削得像狗啃似的,木屑四濺!時不時的還會砍向自己的手指呢!那就擦上紅藥水包紮了事!削得露出一截適度的筆心之後,再將筆心抵在桌面一角,慢慢轉動,將筆心削尖,如此方大功告成!

這樣練習一陣子,技術進步了,於是就削得快速又均勻!哪像現在什麼削筆刀、削鉛筆機到處充斥,那時什麼都得親自動手的!妳哥哥小時候曾經因為好奇,將手指伸進削鉛筆機的圓洞裡,並轉動搖桿,把削鉛筆機當削手指機用啦!當然就掛彩啦!買到教訓之後,就認識到這種不是玩具啦!

再談練習寫字,筆劃少的,勉力習寫幾回之後,還湊合事兒,那筆劃多的,可就傷腦筋哪!就說那個「學」吧!儘管小一的作業簿上,格子挺大的,但是光是「學」字上半部就擠不進去啦!更別提下半部哪有安身立命之處?那就擦掉重寫吧!要知道,當時的本子,紙質只比草紙好些、白些而已!橡皮擦質地也不好,硬梆梆的!一擦一坨黑!再擦就破!
剪張小紙頭貼上,乾後再寫!還沒漿糊、膠水,用的是飯粒耶!

每個字還得按什麼筆順寫,馬虎不得,剛入學就碰上這檔子事兒,心情之緊張可想而知,又初次握筆、初次學寫,筆抓得死緊死緊的,手心直冒汗!那汗水慢慢滲入薄薄的作業簿上,再用力一擦,更是摧枯拉朽似地體無完膚啦!那就撕掉重寫!經常搞得嚎啕大哭。一本作業簿,用完只剩三分之一不到,真好玩兒!那「遊戲」兩個字也挺撓頭耶!那辵部再怎麼寫,也像「龍舟的船身」哪!那「戲」字完成之後,是用了兩個格子呢!一邊兒哭,心裡一邊兒怨著:「什麼去去去,去遊戲。一放學就得與筆劃奮戰,哪有時間玩兒啊?」

剛開始,父母還陪著指導一下,幾天之後,忙了,也沒耐性,只有靠自己努力克服啦!那一段初入學的日子,每天都是「汗水與淚水齊滴,手汗共爛紙一色」呢!那教室後頭的畚箕裡,是成堆成堆的鉛筆屑,不像現在垃圾桶裡,都是乖乖袋、冰棒套!而每個人幾乎成天都是大花臉,使力不當,筆心經常斷,斷了得重削,桌面、兩手沾染的都是黑黑的筆心粉,這兒抹一下,那兒擦一把,當然都成了這副德性啦!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的有心人,專門到各教室收集鉛筆屑,累積一段時日,肯定能當柴火用、燒大灶呢!哈!很有可能唷!

學校每年十月份總要舉行一次運動會,目的是向鄉宦士紳、醫生富賈、政商名流募款,順便展現學生的教育成果。所以開學之後不久,各年級就開始籌備節目和表演項目的練習。雖然練習時間長,感覺累,但相對的來說,學習少了,功課也少了,還是合算!每個年級最少得有一個田徑項目和一個舞蹈、韻律的表演。唉!對我們這一群野慣了的小一生來說,又是另一個大挑戰!

思惠!妳想想,沒受過學前教育的薰陶,一切都從零開始,連隊伍都不會排,更不知道「向前看齊」是向哪看呢?更遑論排兩行隊出場,再按音樂節拍,一邊兒表演動作,一邊兒排成一個大圓圈。而且左腳、右腳真的搞不清!手腳配合不起來,「齊步走」的命令一下達,同手同腳行動的怪物,比比皆是!老師得一個個拉手抬腳的又罵又糾正,一時半刻下來,師生全累倒了!現在想來,那流傳的軍閥操練笑話:「草鞋!布鞋!」絕對不假!

好不容易上點兒軌道了,可越走越偏,兩行隊伍成了兩條緩慢而平行蠕動的蛇!人與人之間距離拉得太大,伸出雙手搆都搆不著,哪能拉成圓圈哪?一而再、再而三,就是成不了圓!老師們只好用白石灰粉在操場上,量好位置,畫上圓圈。如此一來,總算行了。

那一陣子,師生個個曬成了印度阿三。還好,那時人人接觸慣了大自然,活動量大,耐曬、耐渴又有韌性,很少人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哪像現在,上體育課,操場沒跑上半圈,立刻臉色慘白、呼吸急促、暈倒……等等現象頻頻出現,甚至有心臟病發,猝死的呢!怪不得說,從前的人是「土雞」,現在的孩子是「洋雞」,挺有道理的!

那時的口號是「克難」——用雙手克服所有的困難!舞蹈表演的道具,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買來所謂的彩色棉紙,再由老師指導、示範,讓大夥兒學習摺疊成花朵兒,然後用每個人由家中帶來的棉線,綑綁紮實,繫在兩手的中指上,再上場表演,舉手投足之間就百花齊放,熱鬧非凡!

小一的田徑賽項目,固定是「滾大球」。每班分成兩隊,兩人一組,由這一頭兒滾到那一頭兒,再由那一頭兒接手滾回這一頭兒,一直到所有組員輪完,依速度快慢排名次。從前的操場可是黃泥地耶!雖然盡量的整平了,但總有坑坑疤疤的地方,而那大球是由竹子編成的,上頭用布罩住縫上,實際上那球是空心的!竹片與竹片間並非密合而是有大空隙的,滾動起來,重心是不穩的!兩個小一學生,個兒小、力氣小,邊滾邊追著球跑,用力不均再加上地面的不平,越滾越「偏離航道」,小孩子嘛!只管顧著推球,哪管目標在哪?滾著滾著,要交接了,抬頭一看!才發現是別班的同學,趕緊再滾回自己的陣營!搞得陣腳大亂,狀況百出,惹得觀眾席上的家長笑翻天!

再就是運動會開幕式上的「正常步」表演,那可是重頭戲耶!中高年級人人都得參加。每天升完旗之後就開始操演,不僅要求跨步整齊劃一,行走時,間距相等,相鄰四人得成一直線。拐彎時,學問才大呢!行走至拐彎點的旗幟時,最靠內裡的同學,也就是緊挨著旗幟的人,得踏步等其他三位同學趕上來,與他並排的形成一直線時,方可邁步向前,繼續走!這樣練下來的結果,站在高高的司令台上看,那真是一個整齊移動的矩形方陣!一絲不茍、紋絲不亂!我敢保證,與雙十國慶閱兵典禮中的分列式相比,絕對毫不遜色!雖然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留下來的特殊項目,但是我相信受過這種訓練的男生,當兵時的出操、隊形排練,絕對安之若素,勝任愉快!

這一個多月的節目準備與表演練習,佔去了所有的時間,經常是正常步排練下來之後,已是上午九、十點了,匆匆上個一堂課、半堂課,就開始了其他項目的練習,直至夕陽西下。那一段日子,總在「夕曛」(畫題)的溫暖烘襯下,背著書包,步履蹣跚、疲憊不堪的緩步慢行,總算逃脫了那一整天,各種節目配樂的強制干擾,耳根得以清靜!相形之下,這片刻的靜謐是難得的享受!就如這幅所表現的意境:整個畫面寂靜無聲,只有燦爛的晚霞在樹梢、岸邊悄悄移動!對比色的運用,加強了色彩互補的效果,是我偏愛的一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歡迎來到少兒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個不能小覷的常見現象是:與父母交談可能是孩子心中排在最後的一件事。好消息是,你可以再次開啟與孩子的對話。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歡迎來到少兒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個不能小覷的常見現象是:與父母交談可能是孩子心中排在最後的一件事。 好消息是,你可以再次開啟與孩子的對話。本文列舉了你和孩子之間可能出現溝通障礙的六種常見情況,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 記得之前路過「天才領袖」的大廳,看到一個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師,哭鬧不休,同事問我:「你怎麼不親自露兩手搞定小孩?」,我翻個白眼說:「真正的高手,是不輕易出手的。」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後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
  • 過去不少人認為,獨生子女從小就曝露在大人的世界中,可能得到較多父母的注意力;反觀有手足的孩子,從小就必學會分享,對發展未來的社交生活是有幫助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手足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