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智者以德服人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25日訊】古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縱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治久安的賢明君主如唐太宗等人也都是深得人心的有德之士。相反,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統治的殘忍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等人則是極其短命的。孫子兵法中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懂得以德服人。以暴力作惡者則雖能逞兇於一時,但是卻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中國古代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出兵抵抗,結果伯啟被有扈氏打敗了。伯啟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交戰,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有扈氏多,土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粗茶淡飯,衣者樸素,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只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中國古代的邪惡暴君夏桀、商紂王、周厲王、晉厲公、秦始皇、東漢的桓靈二帝、隋煬帝等以暴力殺人著稱,雖然都曾經在歷史上不可一世,然而他們無惡不作之後的下場也是驚人的相似:夏桀逃跑後病死於異地,紂王自殺,周厲王被推翻後死於異地,晉厲公被大臣殺死,秦始皇死後不久秦朝就被推翻,桓靈二帝因病三十出頭就病死,隋煬帝被衛兵勒死。以武力兵征天下的秦朝與隋朝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王朝。

由邪靈附體的中共惡黨在1949年以暴力奪取了中國大陸的政權,半個世紀以來,繼續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殘暴的統治。中共惡黨不僅在戰爭時期毫無顧忌地殺人放火,即使在和平時期還仍然以暴力殘害中國人民。從土改、鎮反、工商改造、反右,到文化大革命、六四屠城以及鎮壓法輪功的過程中,被中共惡黨暴力殺害的中國人多達八千餘萬,其數目遠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如果不是中共一貫以精緻的謊言掩蓋這些血腥的罪行,邪惡的中共政權一天也難以維持下去。隨著《九評共產黨》廣傳於大陸民間,中共以暴力殘害中國人民的

醜行也已在世間徹底曝光。目前已有900多萬人聲明退出中共惡黨,可以預見以暴力為基礎的中共邪惡政權不久將灰飛湮滅。@(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今往來,不管是在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誠信都被視為一種傳統美德。在人生旅途中,人們也許會因為堅守信用損失掉一些眼前的物質利益,但是從長遠的人生來看,樹立真正誠實的信譽,廣泛的被他人信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 人世間的好人遇事經常講修養與涵養,修煉人則經常談論如何修心養性。一個人的心性或修養與他的寬容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人有寬容品自高。如果能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他的思想境界就已經很高了,人只有通過修煉才能達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 一個人活在世間而沒有進取心,或者是一個修煉的人失去了精進心,他們的處境也就像這故事中的天鵝一樣,雖然表面上生活無憂,舒適悠閒,但是在不遠的未來卻潛伏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珍惜光陰就是珍惜生命,對於貪圖安逸者來講,那群天鵝的下場足以使人引以為鑒。
  • 體現一個人聰明與否,就看他在大的事情上是如何把握的,遇事能夠明理、清醒、不固守己見,大事上不糊塗,這樣的人定是「智者」。
  • 【大紀元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十日電)鹽水元宵蜂炮活動登場前,台南縣政府今天晚上於鹽水國中安排一場蜂炮試放活動,縣長蘇煥智帶領縣府一級主管,首次親身體驗犁蜂炮的滋味,為明後兩天的正式活動暖身。
  • 早在古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利用植物、樹根、種子及藥草的療效,西伯萊人就有「上帝自土地創造出藥方,智者必不輕視它」的俗諺。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藥典(USP)就已將草藥和化學藥物並列記載,而在製藥工業發達的今日,大部份的藥也是從自然界中所提煉。人工製藥雖然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但也伴有驚人的副作用及抗藥性,無形中增加了醫療成本。
  • 在很多年以前,當張智霖要擔綱演出無線拍的《射鵰英雄傳》做郭靖的時候,我以為他的時運該到了,以他的外形,加上已有點時日浸淫,不再青澀的魅力,還不可以憑此劇爆出滿堂紅?張智霖智者留言 袁詠儀是幸福的
  • 但是中共最虛弱的要害就是其政權、其能量、其「合法性」都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之上。這是中共的致命要害!!!

    只要能認清並掌握中共的致命要害,何懼中共邪教乎!正義智者視中共800萬軍隊如草芥耳!視中共邪惡政權如無物!因為我不承認你這個政權的合法性,我不承認你,而且我知道如何要你邪教的狗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