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科技界:台灣可努力研發多(月太)產業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日君舊金山三十一日專電)長期關注台灣科技發展,美國矽谷安 (月太)公司 (AnaSpec)執行長洪順五指出,新藥研發的原料–多 (月太)(peptide)製造,將可以是台灣生化產業很好的立足點。多 (月太)製造的產業模式與半導體代工相似,相關研發可協助台灣成為多 (月太)代工王國。

美國矽谷安 (月太)公司在台的策略聯盟公司,近來獲得台灣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究 (簡稱SBIR)獎金新台幣四百萬元。計畫主持人洪順五表示,此獎金是以一年為期開發製造多 (月太)的合成儀。儀器研發成功後將提高多 (月太)製造競爭力,並提升台灣的生化科技工業。

洪順五指出,多 (月太)製造屬上游產業,下游則用在藥物開發。他將在海外科研力量帶回台灣,以機械技能引導到生化科技,從生產多 (月太)的機器研發開始,慢慢進到多 (月太)產業。

安 (月太)公司在全球小量製造多 (月太)研究室排名居領先地位,客戶以研究單位居多,包括舊金山加大、默克藥廠、輝瑞藥廠等。洪順五說,多 (月太)合成,也就是蛋白質胺基酸合成,用在許多抗老、美容、治療癌症等醫藥研發。抗SARS藥物也是多 (月太)的一種。運用範圍很廣,多半如中研院、美國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關研發新藥物或生物科技之用。

美國安 (月太)公司曾於二零零四年獲得美國小型企業創新研究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這次與台灣安得生技公司策略聯盟,將研發出新儀器可每次製造三百八十四個多 (月太),比目前最新的合成儀每次可製造出十二個多 (月太)高出三十二倍。目前一個多 (月太)價值一千多美元,若因多 (月太)價格太貴,不捨得購買來做藥物研究,台灣的生技研發速度就會慢;大量生產多(月太)的機器研發完成,便可降低製造多 (月太)的成本,加快藥物研發速度。

洪順五表示,台灣適合生物科技產業發展,只要用心找,便有發展的可能性。目前台灣製造多 (月太)的最大競爭者是中國,以人工合成、二十四小時三班制取代自動化。但是人工終究抵不過機器,自動化能加速生技研究速度。多 (月太)雖不是藥物研究,但卻是上游關鍵,若強化多 (月太)製造,台灣生物科技就有立足之地。同時,他也鼓勵更多海外科技界人士,返台申請創新研究獎金,除有助於自身公司之外,也可促進台灣科技發展。

相關新聞
李家同:凍結大學人事,凍結競爭力?
李家同:歐美鉅額補助農業,台灣農人怎麼辦?
李家同:要好的生活,就需要更多的電力
李家同:小小的台灣很多小工廠無力處理廢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