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求誠信的唐太宗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唐太宗從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大計出發,主張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開誠相見,才能治理好國家。唐太宗認為,隋煬帝猜忌群臣,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誠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贏得了臣下感恩圖報、竭盡忠心。

貞觀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書,請求清除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對此事很重視,親自召見上書人,當面對他說:「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賢良之人,你知道誰是奸臣?」上書人說:「我居住在民間,不知道誰是奸臣。但我有一條妙計,請陛下試一試,一定能讓奸臣露出原型。」太宗問他是什麼妙計,那人回答說:「陛下與群臣討論國家大事時,故意堅持一種錯誤意見,並乘機大發雷霆。這時那些不畏龍顏震怒,堅持真理、敢於直言納諫,不怕斧鋮之誅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懼陛下的威嚴,只顧身家性命,依順陛下心意、迎合旨意的人,便是奸臣。」

太宗聽了不以為然,對此人說道:「流水是否清濁,關鍵在於源頭。君主是施政發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濁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之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奸詐之計,怎能使臣民正直、誠信呢?魏武帝曹操機警過人,常多用詭計,我看不起他的為人。如果我也像他那樣去做,如何再去指責別人、施行教化呢?」

唐太宗又義正詞嚴的對獻計之人說:「我要使大信行於天下,以忠誠之心治國,決不搞歪門邪道。你的計策雖妙,但對我毫無用處,我決不採納使用。」那人聽了滿面羞慚,趕緊下殿,倉惶出宮而去。

但後來,唐太宗自己卻犯了一個類似的錯誤。貞觀初年,一些官吏貪贓枉法、收受賄賂、敲詐勒索,百姓怨聲載道。唐太宗為此痛心疾首,決定殺一儆百,懲治腐敗之風。但苦於一時找不到人犯,也抓不到贓證。太宗靈機一動,便暗中派身邊一人,拿著財物去「行賄」。有一個看守宮門的小官不知是計,受絹一匹,私自開門放行。太宗抓住此人,立即要處他死刑。

戶部尚書裴矩得知此事後極力諫阻唐太宗,他說:「此人收受賄賂,確實該斬。但陛下曾反對用詐術去清除奸臣,臣等至今記憶猶新。現在陛下設圈套,故意派人行賄,陷此人於死罪,這不同樣是用詐術嗎?這樣治罪他人,恐怕不是陛下的初衷吧?也不符合以道德治國、以禮義教人、以誠信待人的準則。」

太宗聽了裴矩的話極為高興,表示反省,赦免了那個小官的死罪,並將此事通報五品以上的京官。下詔表彰裴矩據理力爭的精神,希望群臣效仿。【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太宗李世民,年少就馳騁沙場,常在經營四方的噠噠馬蹄聲,看到了人民流離失所,哀哀無告的痛苦;在衝鋒陷陣,血流漂杵的大地,體驗到了百業蕭條,社會凋敝,民不聊生的慘境。所以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一切言談,都以民之所想為依歸;一切作為,都是以民之所需為張本。太宗曾說:「每臨朝議事,無不三思而後行,恐有害於民。」
  • 一日,太宗跟大臣說:「朕年少就好弓箭,曾得良弓十多把,於是拿給弓匠看。弓人檢視後說:『都不是好弓。』朕問緣故,匠人道:『木心不直,脈理都不會正;弓雖強勁,所發射的箭不會直。』朕才悟到,向日辨識不太精確。朕以弓矢征定四方,見識猶有如此差失,何況天下的事務,又怎能什麼都知道呢?」
  • 以為中國諸多帝王中,聰明勇決,識量過人的,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只要知道這段歷史的人,稍事回想,他巨大的身影就會跨越千年的時空,巍巍桓桓的孑立眼前。他胸懷萬有,聚群豪殷殷打造出來的錦繡山河,繁華社會,更是這個世界中永不漫漶的清晰記憶。
  • 貞觀七年,太宗用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固辭說:「臣忝為外 戚(長孫皇后兄),恐天下人謂陛下為私。」太宗道:「朕為官擇人,惟才是用;苟或不才,雖親不取。如其有才,雖讎不棄。今日所舉,為公不為私。」無忌於世民任秦王時,就是他的心腹,事之安危,無不參與運籌,他兩可說形影相依,禍福與共。可能就因為如此,無忌更加戰戰兢兢,恐因厚賞致禍。也許就是無忌的小心謹慎,正所以為世民放心的不斷舉用。
  • 古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縱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治久安的賢明君主如唐太宗等人也都是深得人心的有德之士。相反,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統治的殘忍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等人則是極其短命的。孫子兵法中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懂得以德服人。以暴力作惡者則雖能逞兇於一時,但是卻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了「先漢之所以興隆」、「後漢之所以傾頹」的原因,那就是先漢君主「親賢臣、遠小人」;後漢君主「親小人、遠賢臣」。唐太宗時刻不忘歷史教訓,他親近賢臣,感人肺腑;疏遠小人,正氣凜然。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