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的共同手記—─記錄愛與成長的軌跡

林芝安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寶寶長第一顆牙、第一次學坐馬桶、第一次?用文字、影像、聲音,范欽慧一點一滴記錄下這些愛的回憶。

「大家好,我是陳愷言,我最喜歡媽媽騎腳踏車帶我到五色鳥的洞洞裡。」
「五色鳥的洞洞?就是五色鳥的家嗎?」
「對,就是五色鳥的家!」

稚嫩的童音一字一句說著,這是長年從事自然生態工作者、教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范欽慧跟女兒在空中的對話。范欽慧走遍台灣各地山林溪澗,收集各種蟲鳴鳥叫聲,用聲音記錄大自然的美好。拿起麥克風,她也錄下女兒各種成長的聲音,以及跟她之間的溫柔對話,錄完後放給她聽,「她樂得很!她會很想一直錄,」范欽慧藉此訓練女兒口語表達能力。跟媽媽依偎在錄音間,女兒荳荳﹝陳愷言的小名﹞儼然是小小主持人,不停湊近麥克風想發言,手裡拿著《小牛頓》雜誌,要媽媽說大白鯨的故事。

貼上一片小羽毛

荳荳還在襁褓期,就跟著媽媽上山下海,走訪山川海洋,領受大自然的洗禮。女兒一歲多,范欽慧正著手公視「黑潮三部曲」節目製作,得出外景。堅持餵母乳的范欽慧除了帶採訪工具,還另外準備一個大包包,裡頭有小冰箱、冷煤,將預先擠好的母乳用小瓶子裝好,讓女兒隨時有奶可喝。黑潮是孕育生命的洋流,為了追尋洋流蹤跡,導演范欽慧率領工作團隊走訪日本、菲律賓等地。

她拍片時,荳荳就在旁邊玩沙玩水,有時母乳來不及準備,范欽慧索性抱起女兒,邊餵母乳邊跟工作人員溝通、拍片。范欽慧效法大自然精神,不論在山野或海邊工作,依舊堅持以母乳哺餵女兒,直到兩歲多才停止。喜歡到處玩的范欽慧帶著女兒,跑遍台灣各地,她用文字記錄這些美好回憶,還不時以插畫註記。好比全家去泡湯,媽媽用泥漿當面膜,女兒嚇得躲在爸爸旁邊,范欽慧用簡單筆觸,素描這幅有趣的畫面。

這本「遊樂筆記」,也有女兒的心血。荳荳有一天在外面撿到小羽毛,她小心翼翼捧回來,范欽慧就將這片羽毛貼在手記裡,並寫上日期。母女倆邊翻閱手記邊回憶種種快樂時光,荳荳也經常拿起畫筆,將她的記憶化為圖畫,讓媽媽將插畫貼入手記中,又成為未來回憶的一部份。「她對所有事情的印象就是,如果她不在照片、畫畫裡,就一定在我的肚子裡,」范欽慧笑說,女兒自認參與了爸爸媽媽所有活動。讓女兒知道自己如何長大母女除了共創「遊樂筆記」,還有更鉅細靡遺記錄女兒成長的「媽媽手記」。打開這本「媽媽手記」,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不復記憶的年幼生活瞬間清晰了起來。

從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身體變化、生產過程的痛苦、醫師如何努力將寶寶拉出來、荳荳長第一顆牙、第一次學坐馬桶、在幼稚園搶同學東西被老師隔離、媽媽對自己教育方式的挫敗以及對女兒的心情,透過文字與繪圖,詳實記錄了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這是我想等她長大後,送給她的書,我要讓她知道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更要讓她知道,我們是如何愛著她。」范欽慧擔心哪天自己突然發生意外,能留下什麼回憶給女兒呢?她選擇以文字、影像和聲音記錄女兒成長的軌跡,讓孩子知道生命何其不易,得經過一點一滴的歷程,要看重自己的價值,將來才有勇氣面對各種難關或挫折。

荳荳總愛聽媽媽細說她小時候如何如何,樂不可支,她也愛在媽媽插畫裡,看看自己當時又在頑皮什麼。隨手翻到一頁,范欽慧畫下荳荳被玩伴晴晴姐姐咬一口,荳荳看到後哈哈大笑,問媽媽為甚麼晴晴姐姐咬她,「我不知道,大概妳很好吃吧,」光是這本媽媽手記,母女倆就有笑鬧不完的話題。孩子最美的童話世界翻到女兒小時候學爬行的這一頁,觀察敏銳的范欽慧寫著:不論寶寶如何用力,都是先向後爬再往前爬。

荳荳聽了開始在旁邊模仿起來,媽媽順勢跟女兒說,「不是每一件事天生就會,人要先往後走才會往前去。」從女兒身上得到啟發的范欽慧,回頭給了女兒機會教育。荳荳今年剛升幼稚園大班,體能卻很驚人,攝影記者在植物園拍照時,她一看到大樹,立刻跑去爬樹。她身手敏捷,攀住樹枝像個小猴子盪啊盪,一遍又一遍地爬啊盪啊,不像一般在都市長大的小女孩。

每個假日,范欽慧跟先生總會帶女兒去爬山、游泳,訓練女兒體能,荳荳很小就在溪流裡玩水、在海裡游泳、浮潛,去潮池看魚,看許多海洋生物,如河豚、赤龜等等。「當一群五顏六色的魚向妳游來,隨即又像煙火般嘩地散開,這是孩子最美的童話世界,」海洋底下,范欽慧與女兒擁有不為人知的甜美祕密。有一次,范欽慧去接女兒放學,老師說今天陳愷言畫圖畫最慢,因為她不停地講話。而今天的畫畫主題是海洋世界。范欽慧拿起女兒圖畫,立刻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荳荳畫了許多小白鯨以及各種海底生物,她畫魟魚,將魚的線條畫得很細,還畫海蛇,海蛇底下還產了一團卵,總之,她畫了一幅構圖相當複雜的海洋世界。范欽慧雖然工作繁忙,仍堅持繼續記錄屬於她們母女的「媽媽手記。」「我們是泥土,提供孩子成長的養分,讓她自己去長,自己去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范欽慧認為,陪伴孩子很重要,這樣才能創造更多彼此美好的回憶。

轉載自:天下雜誌《家庭教育贏的起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