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台海局勢考驗兩岸執政者的智慧

─沒有對話,和平就沒有希望

未普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4月5日訊】三月是台海兩岸的多事之月。1996年3月,臺灣第一次舉行總統直選,大陸兩顆飛彈登門造訪。2000年3月,臺灣舉行第一次政黨輪替總統選舉,中共高層放狠話,陳水扁順利當選。2004年3月,陳水扁尋求連任,敗選篤定,兩顆子彈及共產黨派槍手刺殺阿扁的謠傳改變了大選結果。2005年3月,大陸通過了“反分裂法,”臺灣反映強烈。今年三月,台海兩岸就陳水扁的“終統”隔海放話,相互較勁。

兩岸較勁今年比往年多了一點看頭。除了硬碰硬之外,兩岸都多了一點軟的訴求。溫家寶在3月14日中外記者會上,一面批評台領導人“數典忘祖,”一面表示願意與民進黨對話、接觸和協商。臺灣方面不遑多讓,陳水扁也玩起軟硬兩手。陳水扁一面發動“護民主、反吞併”大遊行,一面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對兩岸關係“不能夠排除台獨是選項,也不能夠排除統一是選項。”溫家寶和陳水扁的軟訴求或多或少緩解了一下由“終統”引發的兩岸緊張氣氛。

不過,雙方的軟訴求都包裹著一個堅定的硬核心。溫家寶聲稱,民進黨必須放棄“台獨綱領,”承認“一中,”否則就不能接觸和協商。而陳水扁誓言,中共必須放棄“一中”前提,然後才可以對話。

大陸執政者堅持“一中,”有其歷史的宿命。1895年清朝光緒皇帝批准《馬關條約》時痛心疾首,說:“臺灣一失,天下人心盡失,朕將為亡國之君。”臺灣被割讓後,清朝土崩瓦解,中國四分五裂,以致戰荒連年、民不聊生,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面對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歷代中國執政者哪敢“數典忘祖?”由台海分割所產生的“臺灣主權”情結,更促使當今的中共政權堅定地追求“大一統。”

而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又何嘗沒有其歷史的宿命?民進黨是臺灣土生土長的政黨,台獨是民進黨黨綱的核心價值。二十年來,民進黨的命運一直控制在堅定的台獨基本教義派手中,歷任主張與大陸和解共生的領袖被迫出走。對眼下的民進黨而言,讓其放棄台獨黨綱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就像讓大陸放棄“一中”一樣不可能。

台海兩岸都不肯放棄自己的硬核心,主要來自於這樣一個歷史事實:110年前,中國曾擁有臺灣,但57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不曾實際擁有中華民國。大陸的統派和臺灣的獨派各取所需,統派只要前一半歷史,獨派只要後一半歷史,統獨之間沒有交集。這就是溫家寶和陳水扁隔岸放話,自說自話,不能溝通的原因。也是兩岸激烈過招,甚至不惜兵戎相見的原因。

然而,危機蘊含著轉機。將危機化為轉機,需要雙方執政者的大智慧與大思維。陳水扁擅長投機,在台獨基本教義派與中間路線之間,憑著靈敏的政治嗅覺遊走穿梭。這說明他不是鐵板一塊,就像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一樣。對於他的百變主張,大陸大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何須用飛彈和戰爭?!對陳水扁而言,是做台獨教父,以獨立之舉引發兩岸之戰,還是做民主之子,以普世價值之匙開啟大陸專制之門?兩個選擇,孰優孰劣,相信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判斷得出。

大陸的問題是中共政權當道,雖然自陳水扁上任以來就開始“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但他們並不真正知道臺灣人民要的是什麼。不錯,臺灣人要經濟繁榮,要熊貓進口,要水果出口,要“三通,”要到大陸賺錢,但他們更要民主和自由。最近的民意調查表明,73%的臺灣人不願為了經濟繁榮犧牲民主自由。他們不願意為了熊貓,水果和“三通”而喪失選舉權,不願意為了安定安穩而犧牲結社遊行權。他們不願意見到親朋好友為了一篇說真話的文章而被捕入獄,不願意看見他們所喜愛的書刊雜誌被查被封。他們在經歷過以前政治高壓的苦痛之後,不願再走回頭路。這是他們不願統一於中共政權的主要原因。大陸要想臺灣民心回歸,除了走民主政治之路,別無他途。

2006到2008這兩年,對兩岸執政者都是關鍵時期,一著不慎,兩岸皆輸。雙方執政者的策略現在有硬有軟,硬中帶軟。軟的比硬的好,對話比對抗好,和平比戰爭好。但是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硬核心,對話就沒有希望;沒有對話,和解就沒有希望,和平就沒有希望。雙方的執政者應該跳出統獨陷阱,為兩岸老百姓開始對話。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研究:網路電話仍未普及
驗屋師的由來
未普:紀念胡耀邦,胡錦濤圖的是什麽?
未普:臺灣民主的好處就在於選民可以說“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