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踢毽子遊戲

余麗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8日訊】踢毽子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雖然它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雜技」、「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但由於它趣味盎然、有益身心健康,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因此能根植於民間,歷久不衰。

毽子的踢法花樣多,清朝阮葵生所著的《茶餘客話》記載:「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據說清光緒年間,承德有一位百歲進士,可以表演金龍探爪、喜鵲登枝、獅子滾繡球等108種花式踢法。

踢毽子的起源

毽子分為毽鉈和毽羽兩部分,古時候的毽子,毽鉈大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製成,毽羽則是用翎毛製作。

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是由「蹴鞠」(一種古代的踢球遊戲)演變而來,由宋朝《事務紀原》一書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即可得知。據《初學記》記載,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而成,與毽羽類似,也是一種踢球遊戲的用具,因此毽和鞠的確有其淵源。

根據文史學家的考證,二千年前的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記載踢毽者的形像,因此踢毽子可以說是起源於漢代。

踢毽子的發展

南北朝時,踢毽子風行,人們已能熟練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所著的《高僧傳》記載:12歲的沙門慧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連續踢了500次,圍觀的民眾驚嘆不已。由此得知,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

唐宋時期,踢毽子更為盛行,技藝也更加高超。宋《事務紀原》記載:踢毽子不單是用腳踢,也可以用頭、腹部、膝蓋玩球;可以自己一個人,二、三人或是多人一齊踢一個毽子,邊跑邊踢。由於踢毽子的普遍,當時在臨安城就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生意。

明清時代,踢毽子已十分普及,甚至成為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題材,不但在花瓶上出現了踢毽圖,畫家也畫下了踢毽子的情景,清代《北京民間風俗百圖》裡,就保存有一幅踢毽圖。

踢毽子有趣又好玩,因此喜歡踢毽子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文史資料選篇》第18輯記載,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歡踢毽子,她的姪子憶起當年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姑母腳下來回旋轉。」

《燕京歲時記》書上說,踢毽子「足以活血禦寒。」清代北京人大多是在秋冬天寒時踢毽子,因此它也成為年節「歲時」活動。清代時,廣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會,熱鬧的元宵節也因為踢毽子活動,更為繽紛絢爛。

中國許多城鄉都有踢毽子的風俗,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鄉」的稱號,家家戶戶少不了毽子,過新年時,大家更是呼朋引伴,上街踢毽子去,街上處處彩毽紛飛,十分熱鬧。時至今日,好玩又可以健身的踢毽子遊戲,已成為深受喜愛的全民健身活動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顧真正的民族風情,那麼欣賞一隻傳統民族舞,聽一首美妙的神韻交響樂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陣陣鑼鼓、聲聲嗩吶、鮮豔的手帕,那東西方樂器的完美和聲,呈現熱鬧歡騰、 幽默歡快的民族風情, 一定會趕走你的鄉愁,讓你陶醉在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