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涛现象:温总与奸商角力白热化?

标签:

【大纪元5月15日讯】(亚洲时报记者空戒僧5月15日撰文)近来,深圳市民邹涛发起了一场“三年不买房运动”,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广度、深度,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猛烈的旋风,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响应。这场运动已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连权威、正统的中央电视台也予以了正面报导。这“邹涛现象”背后,其实有颇为值得观察的地方。

4月27日,邹涛在奥一网论坛发表《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该信以“网络速度”在各大网站迅速传播。一封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不买房行动”的公开信,何以“一石激起千重浪”,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乃因其触动了中国人的一根敏感神经﹕住房问题。

中国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道出了对自己所居破茅草屋的无奈、无助,“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同时诗人以博大胸襟祈望世间人人都能住进安稳如山的宽敞大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诚如此,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向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社会。俗语“衣食住行”更是把“住”摆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继“衣食”之后的第三位。足见自古以来,住房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及中国人对住房孜孜以求的向往。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古至今,住房问题在中国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天下寒士俱不得欢颜。

解放初期,农村掀起土改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把地主、富农的房子分给贫农;可惜地主太少,贫农太多,杯水车薪,用这种方式不可能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广大农民长年累月生活在低矮阴暗的茅屋、土屋里面,与“杜甫草堂”差不了多少。

在城镇则长期实行公房福利性分配制度,住房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稀缺物品,很多职工工作半辈子也难混上一套几十平米的住房,三代共屋、四世同堂屡见不鲜。住房分配上的不正之风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自然是有权有势者及拍马送礼“开后门”者更易分到好的住房。

进入1990年代后,中国逐渐实行住房私有化,企事业单位配合房管部门将公房卖给职工,并配发“房产证”,直到这时,人们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房。同时,商品房兴起,先富起来的少数人可以自由地购买商品房甚至豪宅。

近十多年来,中国人的住房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至少从面积上看是如此。据报导,1978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居民只有6.7平米,农村为8.1平米;到 2005年底,人均住房面积在城市已超过25平米,农村则达到了29.7平米。中国近几年人均住房面积每年以1.5平米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6 年3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乐观地表示,中国住房持有率达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6平米,居于世界较高水平,超过香港的7.1平米和日本的15.8平米。此言一出,引起网上一片质疑之声。有学者指出,聂梅生的数据没有区分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中国的人均住宅面积指的是建筑面积,而日本和其他国家采用的是实际使用面积,此外,日本人均住房面积是31平米而不是15.8平米。

问题是人均住房面积再大也不等于人人“居者有其屋”,这就好比在谈论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乞丐时,你不能把他们“人均”一下,于是两个人都成了“半个亿万富翁”。

这些年,中国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长盛不衰。一栋栋高楼大厦、一片片住宅小区、一群群豪华别墅拔地而起。住房建多了,按照通常市场规律,房地产开放商应该降低房价、薄利多销。可事情恰恰相反,这些年的房价是扶摇直上、一路飙升。统计显示,2004年四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同比涨幅为10.8%;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去年上半年,35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上涨9.7%,下半年涨幅为7.2%。今年第一季度,深圳关内商品住宅价格涨幅惊人,平均达10313.89元/平米,首次冲破万元大关,同比上涨35.46%。

中国人向来重视“窝”(住房)。可面对天价的商品房,普通百姓、工薪阶层惟有望房兴叹。万元一平米的房子谁敢问津?普通国人有多少人一生中能攒足五十万到一百万?

房价再高也难不倒先富裕起来的特殊一族,钱攒多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然要把“窝”搞好一点,搞多一点。于是人们看到,拥有数百上千平米大面积豪宅、别墅的人也大有人在,有些还“狡兔三窟”,拥有几处宅第,尽管某些宅第大部分时间在闲置,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细心观察,这种人多为贪官污吏、暴发户;某些有权有势者则胆大包天、罔顾国法,笑纳送上门来的免费豪宅。

“物以稀为贵”,房价持续攀升是否说明商品房越来越稀缺、紧张呢?非也!据国家统计部门2004年9月的数据,商品房空置面积为9748万平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为5736万平米,中国房屋空置率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20%的标准;2005年前11个月,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米。专家惊呼﹕中国正面临潜在的住房过剩风险!一方是住房持有者奇货可居、囤积楼盘、闲置住房,另一方是劳苦大众居无定所、买不起房甚至露宿街头,这是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另一番景象,难怪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呼吁要征收“房产闲置税”。

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被人们喻为新“三座大山”,成了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平抑房价的政策和措施。目前看来,收效不大,房价在照涨不误。

正是在住房供求处于尖锐矛盾、房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邹涛“不买房行动”公开信像一根导火索,激起了许多民众的怒火;邹涛一呼百应,响应者如云。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做房奴,抵制买房。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9.1%的人支持“不买房运动”。但这场“运动”效果如何,能否有效促使房价下降,尚有待观望。

祈求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开发商大慈大悲发善心,既不容易也不可靠。某房地产大佬就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商品房的供应只应该面向中高收入者”,言外之意﹕低收入者不配住房。鉴于“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按照邹涛所说﹕“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肯定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抵制房价虚高 中国网民结盟呼吁不买房
深圳一市民发起不买房行动
调查:79.1%民众支持“不买房行动”
深圳市民网上发起不买房行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