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華:學校家長會後想到祖國的教育改革與出路

《危機與治理》教育篇(之2)

賀偉華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5日訊】2006年4月16日,也就是前天,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到耒陽市一中參加了校方主辦的家長會,在學校的大禮堂,有幸第一次聆聽到某某大學陳教授第一巡迴講師對市場經濟下的中學教育與家長的責任的講課,該講師侃侃而談、聲音洪亮、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最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現在是市場經濟了,教育是一種投資,它關係到你們子女的未來,我們做家長的輸不起也賭不起,只有在經濟與精力上做出更大的犧牲,他們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接著該講師隆重的向我們家長推出陳教授親筆撰稿的、價值100多元的幾本有關教育的叢書,並希望家長們對子女負責的態度,懷著對高級知識精英感恩的虔誠之心購買這些書。在回家的路上,我留意觀察每一個家長的手中,卻很少看見有幾個真正購買。當時的我心想,難道大家都對自己的子女未來不再關心不成?是否我們的家長已經喪失了支付這100多元書籍費用的能力?仔細一想都不是!大概哺育祖國未來花朵的園丁、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與行為一旦表現出太明顯的功利動機與目的,在家長們的心裡,師道尊嚴就已經大打折扣了,家長們就條件反射般的產生了一種本能的堤防,這究竟是在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還是教育產業化政策的延續及基於功利目的的誤導?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今天確實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同時我們也知道,今天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及知識精英對教育的壟斷與控制已經構成了對市場經濟公平競爭機制的徹底顛覆。對學生家長的財富掠奪或稱再分配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我的班主任、後來耒陽市的教委主任曾經就給我透露過一個信息,要搞什麼投資的話,教委隨便就能拿出3,000萬。當時他說這話的時間是1995年前後,現在想來,今天的教委,則更是財大氣粗、今非昔比了;同時,我在帶小孩出去吃早餐的時候,在早餐店的門口,卻又聽到一個農村學生家長的訴苦:他的孩子也是讀初一,分在二中,孩子一個學期的所繳納的學雜費等高達6,000多。他當時有些絕望而痛苦的說:「上了這個學期後,我就不再有能力支付下個學期的費用了。孩子只能回農村找個免費義務學校就學,但這樣的學校從哪裡找呢?

早就絕種了!」

聽了他這些話,我突然想起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開始留戀起曾經免費讀書的毛澤東時代。無論當時如何經濟匱乏,起碼家長不用為子女的讀書機會而砸鍋賣鐵拼老命。草根自然孤陋寡聞,他們只知自己對國家的責任與義務、對黨的忠誠,他們所接受的也是為國家無私奉獻的思想教育。然而,現實卻讓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為之無私奉獻的國家與政府卻不能給予我們同等無私的關愛與支持?為什麼國家的經濟越發達,草根階層接受教育的機會卻更少?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只能對自己親身經歷的回憶來比較過去與現在,判斷好與壞。毛澤東與鄧小平,究竟誰好誰壞,草根心裡有桿秤。當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之時,他們才會更進一步的明白一個道理: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不是自己生意場上投資的一份產業,他還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人類的希望所在。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對家長他們都將承付歷史性的責任與擔當;對歷史傳承、人類的未來,他們更是擔負著無法推卸的使命。作為未來的國家公民、作為未來的納稅者或軍人,他們在憲法規定的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他們也應
該享有憲法保障的同等權利與機會。

一、教育產業化的問題與對策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它讓我們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教育作為一項攸關國家未來的長遠計劃,它不是一個短期獲利的投資,更不是市場經濟下的利益產物,所謂投資的主體更不是個人,它是國家與政府無法推卸的責任與使命,它攸關民族的命運與國家的未來。中共現政府的第一大失誤就在於教育的所謂完全市場化、產業化──削減大部分的教育投資、只給政策、不給資金,從而導致教育腐敗的泛濫成災。說它是所謂的「完全市場化」,那是因為國家至今壟斷了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及教育主體,民營教育沒有平等的機會與國家壟斷的教育系統開展公平競爭,教育成了壟斷下的國家第一大贏利產業、一台財源不斷的印鈔機。所謂產業化的教育不過是官辦的巨型搾油機。從百年樹人的角度考慮教育問題,探討中國的教育出路,那麼義務制的、真正免費的公辦教育應該成為國家基於未來培養合格公民的根本性的途徑,政府必須變這一龐大無比的搾油機為資源無盡的源頭活水,灌溉神州大陸上象徵著希望與未來的祖國花朵,師道尊嚴只能在無私的奉獻之後才能變成發自孩子內心的虔誠與信仰。而真正市場化的教育則是在這個義務教育根本性的保障前提下,擺脫國家壟斷與控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各民營教育機構都機會均等參與的競爭與發展。這種沒有任何特權干預的市場競爭機制必將導致教育的低收費與教育質量的提高及創造性人才的不斷湧現。

二、應試考試制度的弊端與改革思路

教育改革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應試考試制度,針對這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時代的陳舊教育制度,我曾經撰稿《教育體制改革,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及《危機與治理》重點提到這個問題,主張取消高考制度、普及高等教育、制定行業選材標準、摒棄文憑決定制。文章還才寫出,國家的某些電視台就針對我這一所謂「草根革命者」的「胡言亂語」開展了討論與圍剿,說什麼「滿清王朝就是因為取消科舉制度,導致了朝廷選材途徑的堵塞,導致對知識精英的控制與壟斷的喪失,導致沒有出路知識分子對朝廷的不滿,最後自己被徹底推翻的。」從此,我的這一言論被冠之以蠱惑人心、居心叵測高帽,讓人不堪負荷。

難道真相真是如此嗎?即使是這樣,又有什麼錯誤與遺憾呢?請問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民眾的福祉還是帝王將相、封建王朝的永固江山?程序化的政府更迭與新陳代謝才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與進步的前提之一;才是人民的幸福與安康得以保證的前提性條件。

在此,我們有必要分析今天的教育制度與滿清皇朝的區別,我國今天的高考應試制度與滿清皇朝科舉選材制度有著本質性的區別。科舉選材制度相當於西方國家的文官選材標準考核制度,只要能夠考上狀元,就能夠當官;而高考的應試制度則是決定某某有資格獲得學習機會與否的手段,這種制度,本身就與機會均等的提高國民素質、讓所有人都獲得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機會的博愛精神背道而馳的。憲法明確規定,每一個人,作為國家的公民及未來公民,他們都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

其次,考試與文憑,不過是檢驗學習效果及給予合理評價的手段之一,它所能檢驗的不過是一個立體形、在多方面都具有才能潛質的人所表現出來得某一個方面才能。也就是,它突出強調人的智力的某一個方面個別要求,卻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與創造性潛能。直到今天,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被頻頻的題了出來:為什麼那些考不上大學的中學生,在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之後,他們說表現出來的才能、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往往超過那些所謂的有文憑的知識精英?原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未來與發展的,判定一個人對社會是否有用的社會標準與只注重智力培養的應試制度存在著本質差別!在智力之外,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因素決定著人的命運,那就是智商之外的情商。人的命運如果說25%取決於智商的話,那麼75%取決於情商。因此智力考試與文憑,不過是選材的一種手段,而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卻是千變萬化的,它需要各個行業的奇才、創造性人才、天才,而不是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者,也不是那些思想被馴化與禁錮的喪失了獨立思想與創造能力的所謂知識精英。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把知識還給民眾、把接受教育的權利還給民眾」才是國家與政府唯一的選擇。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徵就在於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學問面前人人平等。政府與權貴不要再幻想通過對應試考試的控制在人們追求知識與真理的道路上設置高不可
攀、不可逾越的障礙,限制人才的產生與自由流動。

人的命運是與社會、與市場的客觀需求緊密相連的,它最終決定於社會的需求而不是文憑。應試考試制度與社會及市場需求的完全脫節,大專院校培養不出社會需要的真正人才,而真正的具有潛力的人才卻喪失了學習深造而獲得更大發展的機會,造成了極大的人力資源的浪費及社會不公。因此,改革高考應試制度,因勢利導制定社會各行業的選材檢驗標準,取消國家教育系統對人力資源的壟斷與控制、徹底顛覆教育霸權,疏通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存在的強權阻隔,才是真正最大限度發掘人力資源、緩解社會矛盾、解決就業問題、助長人才湧現與財富增長的手段。未來的社會絕對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王朝;而剝奪廣大民眾獲得信息與資源及平等參與機會的精英治國思想是與應試考試制度血肉相連的,它既導致了民眾與知識精英的對立、阻隔了各階層人才的廣泛交流、融合乃至於個體通過努力獲得發展機會的通道;它也讓政府脫離於人民、遠離於社會,演變成一個與公眾對立的利益團體。知識精英除了代表政府中的權貴利益團體之外,他們疏離與人民,為了權貴集團的利益,甚至與人民為敵。政府對知識精英的收買、控制與壟斷,並不帶來社會的穩定與
和諧,往往是因為知識精英社會責任感的喪失與對人民的背叛而導致民情無法上達,社會仇恨與積怨日增。

因此,取消高考應試制度,取消文憑作為市場准入的唯一標準,打破知識精英對職位、對教育資源的壟斷與控制,建立起優勝劣汰、能上能下的競爭淘汰機制,讓自由的學習氛圍與機會為所有公民擁有與選擇,讓任何公民都帶著平等的尊嚴不受歧視的參與到研究、學習與工作中去,變國家政府導向的僵化教育機制與體系為社會需求與市場導向的動態靈活多變機制與體系,變標準化的統一考試為行業自由競爭選材制度,才是我們國家應有的選擇與對策。一個沒有強權可以干預的自生自發的公正教育制度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完善起來。只有擺脫人為的強權控制,每一個公民才有可能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理想職位與機會,在人的能量找到了正常發揮與宣洩的途徑之後,社會才可能因此而安定團結、長治久安。

三、啟發式教育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與傳統教育模式不同的是,啟發式教育模式的重點不再是學生應該死記硬背多少學科的知識與資料,而是注重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培育與啟蒙。老師不再是唯一問題答案的解答者,而是循循善誘之下各種問題與疑問的提出者,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培育學生獨立解答問題的能力、給與學生顛覆傳統思維與正統答案的機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思維、好奇與追問,才是啟髮式教育的特徵。從此,老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播者,而是一個智慧啟蒙者,學生獲得知識、解答疑難的途徑由單一的模式變成一個多元的格局,老師只提出疑問、給出參考答案,而解答疑難問題、獲得正確答案的機會留給了學生。老師不過是相對真理的提出者,正確的答案與真理產生於學生的主動探索與解答之中。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途徑存在於他所接觸的任何人與物。好奇、探索、發現與發明取代了過去塞滿頭腦卻沒有融會貫通的文章、公式化與單詞與苦不堪言的抱怨。學習的成就感、幸福感、自信與充滿希望的幻想與追求由此產生於這種啟髮式的啟蒙教育。智慧的人類不是產生於機械性的重複,而是產生於獨立思考與創新。

四、自生自發的民辦教育與傳統教育體制的沖突

在今天這個攀比奢華的社會裡,在人們紛紛的把自己的孩子送進貴族學校的同時,有一個很大的集群──勞工──卻掙扎在幾近絕望的生存境況中,他們遠離故土、拖兒帶女、來到城市,為的就是生存下去及子女的未來,他們沒有經濟能力供子女上正規官辦學校、更無法讓子女上大學、考文憑,但是他們都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一個沒有知識、沒有學問的孩子是注定沒有美好前程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品社會,他們甚至將喪失生存下去的機會。對子女的教育,成了這一階層的共同心病。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聚集著幾百萬的外來勞工,每600萬勞工,就有100萬的失學兒童跟隨著他們,生活在他們施工勞作的工棚中。他們在想方設法保證子女生存發育最基本的營養能量之外,一個最大的心病,就是子女的教育培養問題!然而,他們卻大多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供子女上當地的正規小學、中學。在這種艱苦而無奈的境地下,一種自生自發的民間教育產生了。勞工從自己的成員當中,每幾十上百成年人中,就抽出一個有些文化基礎的人出來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他的生活與工資,則由孩子們的父母共同承擔。在相當簡陋的宿舍、在缺乏幾乎所有的基本教育器材的情況下,他們從無到有,開始了艱難的起步:自發辦起了一所所勞工民辦學校。

這樣的學校,自然沒有獲得國家的批准,也沒有國家頒發的從業許可,學生也不可能獲得任何的學歷資格證明,但是最起碼有一點兒,他們擁有了我們教育追求的根本──求真務實的真正掌握知識與生存技能,民辦教育就是在這種社會不公正與歧視的境地下在全國各大都市發展起來的,它收費低廉、條件簡陋、政府與國家不予承認,但卻解決了人口近億勞工培養子女的教育問題。它再次向我們證明了,即使為社會所拋棄的人群、即使處於無政府狀態,人們也能自發的建構自己的社會公益組織與教育團體,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而人們組成政府與教育管理部門的目的就是要變由集體承擔的教育責任為基於大家公認的政府來承擔起應有的、基本的教育責任,公辦教育不過是民辦教育的昇華與發展,它應該給予所有的國人以平等的學習受教育機會,同時它也要求政府不背離教育的本質而保障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

國家教育制度得以構築的抽像原則不是產生於強權者想當然的構思與建構、對所有人平等開放的公平教育制度也不是有限理智的人類可以任意設計的,它產生於民間教育的逐步發展與深化當中,人類無法創造規律,但是人卻能把握規律,在這種自然環境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展起來的民間教育再現出一種原汁原味原生態而沒有任何人為刻意裁製與雕琢的完美原胚,政府及教育部門的責任應該是如獲珍寶的保障它們的健康發展、培育它們的生存土壤,而不是任意的裁製與摧毀,更不是把一己之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強加於人而背離了接受教育主體的根本性目的與動機。然而,傳統的國家教育體制與之在此卻發生了日益嚴重的根本性衝突,許多的學校被勒令停辦,失學兒童再次喪失學習機會、流落街頭。中共認為,對教育的人為控制與壟斷、對教育資源的完全把握與封鎖才是保障中共權貴集團利益千秋萬代得以獨享根本性前提,所謂的標準化精英選材教育制度、愚民政策是與統治者集團利益血肉相連的。無視民生的一黨私利在此昭然若揭而表現出無比的肆虐與狂妄。中共對教育的霸權與壟斷已經窒息了民族文化、歷史傳承的健康發展的任何得以喘息的機會,導致日益嚴重的教育滑坡與道德敗壞。愚民政策與精英治國,最終帶來的將不是國家的繁榮昌盛;而開發民智、創造寬鬆的教育環境與自由的學術探討氛圍、打破教育資源的壟斷、讓創造性人才在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茁壯成長才是我們的應有選擇。

民族文化、中華文明的崛起,它的起點就在那些壟斷了幾乎全部教育資源的知識精英的腳下,摒棄短視目的的功利動機與唯命是從的犬儒心態,與民為善,把真理、把知識還給人民才是這些忙於講學與推銷的教授、講師們應有的選擇。師道尊嚴來源於學者的無私奉獻與博愛情懷,而不是基於利益的斤斤計較。公辦免費教育與平民化民辦教育的同步發展、自由競爭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符合國情的有益選擇。

轉自《民主論壇》2006-05-04(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賀偉華:黃金高真是腐敗分子嗎?
「憲政改革」,一個多麼富有欺詐而鼓舞人心的稱謂!
賀偉華:中、美首腦工作會晤
六四燭光與自由勇士共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