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演義:蘇東坡雄豪賦赤壁

錢念孫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人間世事,往往會出現驚人的相似之處。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也就是「二宋」兄弟同時考中進士之後第三十四個年頭,又有一對兄弟攜手進京趕考,同榜共舉進士。他倆就是後來名震宋代文壇的大文學家蘇軾和蘇轍。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一○三七年)。蘇轍,字子由,比哥哥蘇軾小兩歲。他們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蘇洵,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書生;母親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很有文化教養。兄弟倆小時候,受到父母極好的教育,十四、五歲時,已博通經史諸書,能夠寫出很像樣的詩文了。當時蘇軾還把幾十萬字的《漢書》,一字不漏地抄了下來,背得滾瓜爛熟。

蘇軾本來喜歡賈誼論說精闢,結構謹嚴的議論文,後來讀到《莊子》,覺得它文筆放逸自由,情思飄渺深遠,愛不釋手,百讀不厭。他以後作的詩詞文賦,都頗有《莊子》的神韻。蘇軾和蘇轍考進士這年,是作一篇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主考官由歐陽修擔任, 梅堯臣等任評判官。梅堯臣閱卷時,發現一份試卷寫得出類拔萃,立即推薦給主考官,歐陽修看後也讚不絕口,便商量把這份考卷取為第一名。歐陽修再次細讀這份卷子,覺得從文風看,很像出自自己學生曾鞏的手筆,為免別人議論,遂判為第二。誰知後來將遮住的姓名拆封後,才知是蘇軾的考卷,但已無法再將他改為第一了。

那時,凡是經主考官通過的進士,都尊主考官為恩師。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去拜見恩師歐陽修,也帶上了自己的二十多篇文章,請歐陽修指教。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覺得立論高拔,說理透闢,文筆老道,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便立即上報朝廷。仁宗親自閱覽後,對蘇洵的文章也大加讚賞。

從此,蘇家父子三人,被人們合稱為「三蘇」,當時即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後人推舉唐宋兩代八位散文大家,蘇洵、蘇軾、蘇轍全都名列其中。雄視百代的「唐宋八大家」,蘇氏一門竟占三個席位,實在令人驚歎。

「三蘇」之中,蘇軾名氣最大。他不僅是宋代文學史上耀眼奪目的明星,而且在中國歷代文人中也是個曠世奇才。無論作詩、填詞、寫散文,還是書法、繪畫、做學問,他樣樣精通,並都有極高造詣。在中國歷史上,像他這樣涉獵如此廣泛,並在各方面都取得傑出成就者,實難找出第二人。

他的詩氣象宏闊,意趣高妙,深得前人各家所長,又不受任何一家所羈縛,為宋詩開闢了新意境。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雄渾清麗兼而有之,可謂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大詞人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文意翻瀾,發人深思,其名篇〈石鐘山記〉,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書法,長於行書和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獨成一家。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宋代書法有「蘇、黃、米、蔡」四大家,這裡說的「蘇」,指的都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他的畫,筆酣墨飽,生趣盎然,所畫枯木竹石,蒼勁雄放,風流一時,對中國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易傳》、《書法》等,文辭博辯,析理透闢,連一代大理學家朱熹都深為讚賞。王安石晚年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曾遇到蘇東坡,兩人暢談幾日後,王安石感歎地說:像這樣才華卓絕的人,真是千載難遇啊!

蘇軾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宋神宗熙寧初年,遼國來了一位使臣,自稱是個詩人,狂妄得不得了。神宗趙頊想到蘇軾才華蓋世,便命他來接待客人。這位使臣不知深淺,一見蘇軾面,寒暄幾句後,便傲慢地問:「你會賦詩嗎?」蘇軾見他這樣目中無人,心想如不殺殺他的威風,他還小視大宋無人呢?眼珠一轉,計上心來,蘇軾便故意輕蔑地說:「賦詩,這還不容易!不過,觀詩倒是件難事!」遼國使者一聽,哈哈大笑:「天下哪有這等怪事,觀詩竟比賦詩還難?」蘇軾見他這樣,也不多說,提筆寫了一首名為〈晚眺〉的詩,讓他觀解:

亭景畫老拖笻,首雲暮江蘸峰

這十二個字,寫得有長有短,有橫有斜,有輕有重,有正有反,不同的寫法都有巧妙的涵義。如前三個字,「亭」寫得特別長,「景」寫得特別短,「畫」的筆畫寫得特別輕細,便成了「長亭短景無人畫」這句詩。所以表面看來,上面十二個字雖然互不連貫,實際上卻是一首意蘊完整的七言絕句,合起來有二十八個字: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笻。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遼國使者,左看右看,琢磨半天,也莫名其妙,最後只好請蘇軾「賜教」。待蘇軾一字一句地解釋完了,他先是目瞪口呆,然後才茅塞頓開,對蘇軾佩服得五體投地。

蘇軾不僅聰明絕頂,多才多藝,而且品行善良,人格高尚。他有儒家的嚴謹卻無其拘束,有道家的曠達卻無其消極;他摯愛父母妻子,誠待師長朋友,為人灑脫寬厚,極富責任心和人情味。他二十一歲考取進士後,曾在杭州(今浙江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常州(今江蘇常州)、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等地做官,每到一地,都盡力為民眾做好事, 以致每次調離的時候,當地老百姓都依依不捨,有的跪在路旁哭,有的一送就是幾十里。

今天的杭州西湖,優美異常,像嵌在中國大地上的一顆明珠。但在宋朝的時候,湖水很淺, 雜草叢生,既髒亂,也無法行船。蘇軾到杭州任通判後,帶領老百姓挖出湖草淤泥,從南至北築了一條長堤,種上芙蓉楊柳,使西湖變成著名的風景勝地。他在杭州兩年,政績突出,老百姓有口皆碑,不少人家把他的畫像供在前堂,每日為其行禮祝福。為了紀念他,杭州人還把他在西湖上修的長堤,叫作「蘇堤」。

蘇軾在杭州任職時,還寫過一組很著名的吟詠西湖的詩歌,請看其中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裡第一句寫晴天時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碧波盪漾;第二句寫雨天裡的山,在雨幕籠罩下迷茫縹緲。這兩句一水一山,一晴一雨的描寫,使人感到西湖景色既淡雅優美,又變幻多姿,為下兩句的比喻作了充分鋪墊。三、四兩句用古越國(今浙江一帶)的絕代美女西施,來比喻西湖,說不管她怎樣打扮,濃妝也好,淡抹也好,即晴天也好,雨天也好,總是那麼美麗動人。

詩篇先從正面勾勒西湖的山光水色,然後再從側面以空靈而又貼切的妙喻,來寫西湖美的神韻,短小精練,意趣悠長,歷來被認為是歌詠西湖最出色的詩篇之一。西湖之所以又有「西子湖」的別稱,即來源於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蘇軾德才兼備,但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或因和蘇軾有私仇,或因忌其才高,把他平日寫的詩斬頭去尾地摘抄下來,說他反對朝廷,使他鋃鐺入獄。這便是宋代歷史上的重大冤案—烏台詩案。(注1)後經多人營救,宋神宗親自過問,蘇軾才得以出獄,但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的,五月,弟弟蘇轍便將他的家屬也送來了,一家人生活很艱難。他的好友馬正卿見朋友有難,便多方活動,於第二年請准郡府,把過去駐兵的幾十畝營地撥給蘇軾。一家老小從此像農民一樣,每日起早摸黑,在這裡鋤草開荒,掘井築室,躬耕其中。蘇軾把自己和家人開闢出來的這塊地叫「東坡」,自稱為「東坡居士」,蘇東坡這個名字就是從這時叫起的。

「團練副使」是個閒職,是在定員官吏之外設置的閒官。蘇東坡被貶黃州,雖然掛著「團練副使」的頭銜,但詔令上明文規定他「不得簽書公事」。烏台詩案對他已是一次沉重打擊,如今又讓他這個有抱負、有才能的人,幹這種無所事事的閒官,他除了開荒種地以外,又如何度日呢?

黃州是個風景勝地,依山傍水,險峻壯偉,到處都有令人陶醉的風光。它的西北山麓,橫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紅。人們傳說,這就是當年「火燒赤壁」的古戰場。蘇東坡為解除心中鬱悶,曾數次在赤壁山下泛舟。而每次遊赤壁,他都不免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歎。由此,中國文學史上不僅增添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 更有幸得到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氣勢磅礡的千古佳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注2)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站在俯瞰歷史的高度,以縱論古今豪傑的氣魄,描繪了三國時期劉備和孫權聯軍,大破曹操百萬之眾,火燒赤壁的戰鬥場景。詞中年輕、英俊、瀟灑的周公瑾形象,意氣風發,栩栩如生,在壯麗江山和熾烈戰火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彩照人。然而,在江山如畫的祖國山河上,多少曾經稱雄一世的著名豪傑,不都被歷史的滾滾浪潮所淹沒了嗎?在這裡,蘇東坡對「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又何嘗不飽含對他自己被貶鄉野,報國無門的悲歎呢!

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雖然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在這首詞所吟詠的地理位置上,他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因為黃州赤壁並不是周瑜當年火燒曹操百萬大軍的地方。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發生在現在的武漢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蘇東坡的這一差錯,卻使黃州赤壁聞名遐邇。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以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不朽詞篇,就將黃州赤壁又稱為「東坡赤壁」。

蘇東坡還有一首詞〈水調歌頭〉,也很有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一首詠月詞,寫作者在中秋之夜,對酒賞月時的情景和感想。詞的上半片渲染月宮中的寒冷和寂寞,並強調這種寒冷和寂寞「何似在人間」,曲折地表現了世道艱辛的酸楚和自己潔身清高的人格。下半片寫清澈明淨的月光,照著人無法入睡,讓人感歎「月圓人不圓」,所以作者最後發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冀願。這兩句詞,原是蘇軾懷念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的,大意是說:但願我們都能保重身體,即使不能在一起歡聚,也可以在異地他鄉共同賞月。

由此可見,蘇東坡即使在寫纏綿悱惻的離愁別恨時,仍然具有自己曠達豪放的格調和積極向上的情懷。

這首〈水調歌頭〉中秋詞,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歷代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它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圓月反襯離別,寫得錯綜迴環,波瀾起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是描寫北宋末年社會生活的,其中就寫到一個官府裡的歌女,在中秋節唱起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唱得連鐵漢子武松,都感動得流淚了。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八六年),蘇東坡一次在翰林院裡與人談起柳永詞。他的一位通曉音律的幕僚說:「柳郎的詞,只合十八歲妙齡女郎,手拿精巧的紅牙響板,輕敲慢打,柔聲細語,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學士你的詞,就必得關西大漢,執銅琵琶,擊鐵綽板,放聲高唱『大江東去』。」蘇東坡聽罷,連連點頭,拍手叫好。

原來,這簡短的幾句話,正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柳永詞和蘇軾詞藝術風格的基本差異。其中提到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這首詞,充分體現了柳詞纖巧細密,柔媚清奇,音律婉約的藝術特色。而蘇軾詞「大江東去」,則大氣磅礡,豪放剛勁,令人驚心動魄。後人將宋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把蘇軾推為「豪放派」的代表,是很有道理的。

蘇軾雖然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在政治道路上卻歷盡坎坷,受盡磨難。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朝廷裡變法和反變法兩派勢力,鬥爭非常激烈,彼此都將對方視為仇敵。蘇軾的政治態度很複雜,他主張溫和式地改革,不贊成王安石激烈地變法,這就決定了他在王安石「熙寧變法」期間,不可能受到重用。但他也反對墨守成規,與舊黨的思想也多有牴牾,這又決定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上台後,對他照樣十分提防。蘇軾就是這樣受到兩面的排斥,所以一生仕途曲折,困於州縣。

好在他胸懷寬廣,生性達觀,能自拔於現實悲苦之中而不減其生活樂趣,處於逆境之時仍持有樂觀精神,因而在人生這部大書上,他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仍是瀟灑飄逸,光彩照人的。

蘇軾的晚年生活很悲慘。紹聖四年(公元一○九七年),他因秉忠直言,被貶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那時,海南島尚屬未開化地區,在那裡生活,「飲食不具,藥石無有」,條件極為艱苦;但他卻能「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並與儋州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直至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到大赦,得以北歸。但這時他已老了,第二年(建中靖國元年,公元一一○一年)便在常州離開了人世,時年六十六歲。(注3)

注1「烏台」,即御史台。據《漢書.朱博傳》說:御史台官舍裡的大柏樹上,常有數千隻烏鴉飛來棲息,牠 們晨去暮來,人稱「朝夕鳥」。自漢代以來,御史台即別稱「烏台」。
注2「檣櫓」,指曹操軍隊的軍船;又作「強虜」,指曹操和他的軍隊。
注3主要參考資料:《宋史.蘇軾傳》、《詩林廣記》後集卷四、《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經進東 坡文集事略》、陳邇冬《蘇軾詩選》、林語堂《蘇東坡傳》。

轉載自 正中書局《中國文學史演義》 錢念孫 著
貳.唐宋篇【第24 回】蘇東坡雄豪賦赤壁 李清照哀婉歎黃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在那茹毛飲血、結巢鑽木的生民之初,人類對自己的由來、日月的運行、萬物的生滅、四季的變化,都感到玄妙莫測;對電閃雷鳴、狂風驟雨、凶禽猛獸、生老病死,更是懷有難以名狀的恐懼。他們認為在人類以外,還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在指揮、控制著一切,主宰著世間萬事萬物的命運。於是,一切自然力在他們心目中,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如太陽成了太陽神、水成了水神、火成了火神、風成了風神等等。

  • 日月嬗遞,斗轉星移。漫長的中國上古歷史,經過以狩獵為主的氏族社會,逐漸過渡到以農耕為主的商周時代。及至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解民情,常常派專人到民間採詩,以觀風俗,知得失,治天下。
  •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北府兵首領劉裕(即後來的宋武帝)經過多次征戰,俘殺擁兵篡位的桓玄後,東晉王朝大權實際上落到了他的手裡。為了慶賀勝利,他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將軍府大宴幕僚。眾人籌觥交錯,開懷暢飲,喝得有幾分醉意時,劉裕讓大家談談抱負和志向。
  • 中國的詩歌發展,到了南北朝初年,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山水詩的興起。在這之前, 雖然詩歌中也有描寫山水的詩句,但都是作為抒情詠物的烘托和陪襯而寫的,絕少有專篇吟詠山水的詩作。打破這一局面,並取得傑出成就的,當首推元嘉時期的大詩人謝靈運。

  •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裡,來了一位身材肥胖, 走起路來慢悠悠的新教授(其時稱「國子博士」)。太學生們見這位新教授體闊腰圓,行動遲緩,憨態可掬的樣子,都在背後暗自竊笑,以為他沒多大學問。

    然而,這位胖教授第一天上課,就讓學生們大吃一驚。他講起課來,博貫古今,兼通百家,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妙語連珠,警策動人。不久,他就成為太學生們最崇敬的教授,大家都以能成為他的學生而深感榮幸

  •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天幕低垂,陰沉灰暗,地處邊陲的柳州(今廣西柳州)州衙,籠罩著深深的秋色。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蜷縮在衙內寢室的病床上,痛苦呻吟,氣息奄奄。他雖然只有四十七歲,正當壯年,但生活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殘,已使他面色蠟黃,骨瘦如柴,臥床多日,瀕臨死亡。

  • 趙鼎剛強不屈,保國忠心九死不移;朱穆專心攻讀,狀似痴愚。
  • 趙奢沒有因為許歷地位低就輕視他,而是謙虛地採納了許歷的建議,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打敗秦軍。
  • 王豹善於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響,也擅長唱歌。董狐據實書寫史事,不隱瞞作假。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