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主管要知道的Web 2.0 基本常識

【大紀元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景和編譯)Web 2.0是什麼呢?企業的高階主管應當要有個基本的認識,知道它可能會對企業產生哪些革命性的影響?

根據《商業週刊》報導,美國的矽谷一向喜歡發明新字彙,來形容一些新奇的事物。其中,Web 2.0可能是目前最流行的一個科技術語了。

簡單地說,新一代的(Web 2.0)網站,在整個觀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Web 2.0網站的商品是「服務」,而不是「軟體」;Web 2.0網站平台是各種「服務的入口」,而不是一個「硬碟空間」;Web 2.0網站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要交還給使用者,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也更多。

Web 2.0 的網站呈現的面貌大有不同︰像是被雅虎併購的照片分享網站Flickr、開放共同線上撰寫的「維基百科」網站(Wikipedia)、到微軟公司提供的社群平台MySpace、谷歌公司的檢索服務,都比傳統的網站更需要使用者主動地參與、互動。

儘管這些Web 2.0網站所提供的服務,已經贏得了許多消費者,但是目前商機還不夠明顯,許多企業界仍在觀望階段,可是也不敢以等閒看待。

部落格(博客)與維基是Web 2.0服務的代表

就像企業逐漸走向全球化、外包化,Web 2.0 所塑造出「第二代企業」(Enterprise 2.0),講求組織層級更扁平化,公司內部上下層級之間,以及公司對外部供應商或顧客之間的層級鴻溝,都要設法消除。

加拿大多倫多科技智庫New Paradigm公司執行長Don Tapscott 認為「這將是一個世紀以來,企業組織裡發生的最大的一項改變」。

這種轉變的徵候,隨處可見。

迪士尼公司、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投資銀行、和其他許多公司,都在使用維基(wikis)或集體編輯的網頁,推動協同作業。

另有一些公司則利用社交網路服務,如LinkedIn和Visible Path,挖掘具有銷售潛力、或雇用領導潛力的人才。企業部落格也逐變成老掉牙的玩意了,從昇陽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Jonathan Schwartz ,到通用汽車公司的副主席Bob Lutzpost,也都在用自己的部落格上直接與他們的客戶進行溝通。

Web 2.0所提供的服務(如︰部落格、維基),已經無聲無息地滲透入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就像當年的個人電腦悄悄地從後門進入我們的辦公室與住家一樣。

Web 2.0把服務都集中在一部大電腦

藉由高性能的電腦、無處不在的網路、以及愈發簡單而且免費的服務項目,Web 2.0讓使用者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力完成」(do-it-yourself)的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Web 2.0 的服務,就像是都連接到一部任何人、任何地點都可使用的大電腦上。例如,當你用Google進行搜索時,你是在利用著全球各地公布的大量程式和數據庫。

此外,使用MySpace、eBay和Skype等服務的人們,在每次使用時,實際上也在改進這些服務。

以MySpace為例,每一個新的聯繫或新增內容都會使它更為有用。使用這些服務人們的群體行為、聯繫和天賦,也都可以不斷地在改善服務本身。

Web 2.0可以解決當前的一些難題

很多公司主管仍然對 Web 2.0 心存懷疑。他們很難想像一個產生MySpace的科技,居然也能提供出所謂的企業協作的服務。

出版了數本科技和商業書籍的顧問John Hagel 說,在Web 2.0的族群和傳統資訊部門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資訊經理們內心就是不喜歡員工任意使用這些Web 2.0的服務,以免受到電腦駭客或同業競爭者的攻擊。

當然啦,Web 2.0給企業帶來的,似乎利多於弊,讓大家得以忽視它可能帶來的風險。

Web 2.0還可以解決一些當前軟體和線上服務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例如,公司目前正要設法解決的線上通信問題,包括垃圾郵件、或內部網路的維護成本過高導致使用率偏低等等問題。因此,公司員工已經開始試用新的協作技術,如「維基」。

Web 2.0 引發更具彈性的自力完成(DIY)

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投資銀行就已經使用Socialtext的「維基」,來代替電子郵件了;包括排定會議行程、張貼新進員工的培訓影片。在它啟用6個月後,銀行已經有1/4的員工瀏覽了這個2,000頁的「維基」,高居公司內部網路通訊的前矛。

這種「小兵立大功」的案例,讓企業也得以重新檢視那些耗資數百萬元、費時數年的大型軟體,不僅笨重而且彈性不夠、無法滿足新業務的需求。

因此,許多公司開始熱中於把資訊系統,開放給願意「自力完成」的DIY參與者。他們發現一個有趣的被稱為mashup(湊合)的方法,也就是將各種Web 2.0服務合併到一個新的服務中。一個大優點是,在既有的網路條件下,其完成服務的速度卻更快。

在商業網路的Web 2.0應用實例

去年IBM幫助美國商務部,替卡崔娜(Katrina)颶風的災民建造了一個「一站辦完」式的職業仲介服務。災民只需鍵入想找工作的類型,就可搜索到上千個工作資訊,並在Google Map上顯示其工作地點。IBM的Smith說,這種mashup可以替使用者在短短數小時之內找到需要的信息,而不用等候數個月之久。

一些公司也開始從MySpace、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路服務上收集網頁資訊。因為這些網站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與朋友保持聯繫的途徑,在商業領域也非常有用。畢竟在某種意義上說,企業也算是製造或銷售商品的社交網路。

因此,以企業導向的社交網路的興起,不足為奇。

職業介紹網站LinkedIn正在為大量的企業提供了選擇勞工的途徑。該公司的執行長Reid Hoffman寫道,在2003年人們還將他們看作是奇怪的社交網路,但現在人們會說「哦,我知道,那是一項商業工具」。

免費的公關利器與Web 2.0的未來

Web 2.0服務中,部落格是代表範例。部落格可以當免費的公關利器。

例如,親微軟的部落格Robert Scoble,就得到很多微軟觀察家的青睞,因為他在改善公司形象上抵得上數百萬美元的公關費用。他不時地自發指出微軟的錯誤,起到了很大作用。

公司也應該為客戶提供開放論壇,方便客戶發表意見。可能回帖會有批評、甚至是惡意的評論。

例如早先波音公司的一位主管在他的部落格上看到一則留言:「關掉你的部落格,你讓我們很難過。」
有些留言,會讓敏感的人感覺受到侮辱。這就需要不僅需要好技術還需要其他的,長期處於公司高層的主管將不得不學會新的技巧:謙虛。

這就是伴隨著Web 2.0的出現,管理模式也會出現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第二代管理 」(Management 2.0)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入口網站經營部落格 愛貓部落書打響第一炮
中國博客吳皓經數月關押後獲釋
作家廖祖笙獨生兒子在學校被謀殺
中國網民超過1.2億 網絡成為第四媒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