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人:作為政治工具的「樣板」戲

樂人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4日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學從屬於政治」的論調,加上列寧「文學應當成為黨的文學」的「無產階級文藝」綱領,中國音樂藝術的「黨性」原則得以確立。後來中共又提出「雙百」方針,為其破壞傳統的民族文化資源披上了看似合理的外衣,同時也為其利用音樂施行意識形態的統治找到了「理論基礎」。從此,中國的音樂便成為捆綁在中共政治武器上的工具。

在「文革」期間,八個「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濱》成為全部中國音樂的代名詞。這時期的音樂文化現象,從表面上說是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但由於這些音樂作品基本上是中共刻意篡改歷史的產物,是中共謊言的包裝物,因此在這些作品的傳播和接收過程中便明顯地把謊言和虛假的歷史植入了人們的頭腦中。由於十年間這八個「樣板」戲是「文革」十年當中八億中國人僅有的音樂資源,人們在強制地「學習」和反復地「欣賞」這些音樂作品的同時也就是一個不斷地接受共產黨「洗腦」的過程。這個洗腦一方面抹煞了人們對於真實歷史的認識,同時也無條件地接受了「無產階級」的審美原則。

江青說:「這八個樣板戲就已經把帝王將相、資產階級趕下了舞台、趕下了銀幕。」在中共的眼中,中國傳統戲曲的主題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但應該看到,這種所謂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題材源自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特點和文化發展方式的藝術特徵。以此為題材的戲曲劇目在講述歷史故事的同時,也在微觀上塑造著民族的性格。以京劇《四郎探母》為例,這部戲以宋遼的戰爭為歷史背景,在以舖敘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描繪了楊延輝雖身在異國但愛國之心未泯,幾經周折重踏故土並最終返遼的故事。整齣戲交織著以佘太君為首的楊家將的愛國風範、鐵鏡公主的深明大義、四郎結髮妻子孟氏的賢惠溫柔•••••在這一幕幕的感人故事當中,人們學會了分辨善惡情仇,也懂得了作人要忠誠、愛國的基本道理。在另一出傳統戲曲《鍘美案》當中,則演繹出秦香蓮不畏權勢、狀告當朝駙馬的英勇,也展現出有包公替民伸冤、救民於水火的剛正無私,同時人們也在陳世美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了甚麼叫背信棄義。這些傳統戲曲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來,使得人們在欣賞舞台上演員唱念做打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了戲曲中所蘊含的道德準則。

但是,在中共的文藝政策當中,由於文藝的黨性特徵,使得階級鬥爭成為藝術表現的主要內容。在「樣板」戲當中,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敵我」鬥爭,也就是兩個不同階級或主義的鬥爭。更進一步,在這種由共產黨所虛擬出的「鬥爭」當中,由共產黨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客觀上營造出一個扭曲的價值標準和審美標準。這個審美標準通過在殘酷的敵我鬥爭展現「英雄人物」敢於犧牲自我的「高尚品格」,通過「英雄人物」的機智和敵人的「愚蠢」產生對比,製造出藝術作品所必需的「美」,而最終「英雄人物」的必勝和敵人的「必敗」為這個審美過程製造了一個理想的終點。但是,這種被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以基本的人性為出發點,而是在共產黨虛擬出來的「鬥爭」環境中擠壓出來的,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對階級敵人的惡和對階級親人的愛。這種基於階級的愛與恨本身缺乏人性本身所具有的愛恨情仇的真實性,因此並不具有真實的「樣板」價值。但當這些被變異了的「模型」植入人們的頭腦中,便會取代了人原有的思想感情。當人們不斷去「學習」這些「英雄人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強化著這種變異了的思想感情而最終演變成對黨的愛和忠誠。

其實,很多在「樣板」戲中曾經擔任主要角色的演員,他們的生活境遇並沒有像戲曲角色那樣成為樣板。《紅燈記》中的錢浩梁、《智取威虎山》中的童祥苓都曾在中共專制統治之下有著不幸的遭遇。其中的原因在於藝術只是共產黨的政治工具,藝術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共產黨的極權統治,至於藝術家,也只是其工具上的一顆螺絲釘而已。隨著政治鬥爭的「風頭變換」,藝術家就如同波濤中的一葉扁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歷史已經走過了那一頁,但願今天中國的藝術家,尤其是那些還同中共權力捆綁在一起的藝術家們,從這歷史和現實的反思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伴隨著《九評》的春風,重新定位作為人和作為藝術家的基點,進而為我們的民族創作出真正的藝術。@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康文署8月12及13日在西貢海濱公園下午4時至7時、8月19及20日下午3時半至6時半在赤柱廣場閑情坊,舉行戶外表演「休閒加氧站」。圖為赤柱廣場內的意大利街頭藝術「平地粉筆畫」,頓時使廣場發放文藝復興的藝術氣氛。
  • 在超級大導忙於武俠、神幻,將票房作為唯一追求的年頭,《瘋狂的石頭》出現了,人們在這部電影裡看見了真實的當代中國,一個為利而狂的社會,一個個我們熟悉的、每天都在發生著的荒誕鏡頭,坑矇拐騙,巧取豪奪,陰謀與邪惡,這就是我們當下生活中見慣不怪的現象。這樣的電影不需要甚麼巨額投資,不要天花亂墜的廣告宣傳,只要誠實和勇氣就夠了,當生活本身的豐富性、複雜性超過吃專業文藝飯的人們想像時,挖空心思去幻想甚麼都顯得那麼可惡而可憐。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