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革楠:角色迷失與大學精神的重建

曾革楠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22日訊】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九所知名大學的校長聚首合肥,縱論一流大學建設。校長們一致認為,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中國大學亟待走出「重大樓輕大師」、「重數量輕質量」、「重分數輕能力」這三大誤區。

不知從何時起,從大學的「擴招」到「圈地」,從「收費教育」到「教育產業化」,一些大學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逐漸迷失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失去理性的隨波逐流行為。如脫離高等教育的本質特點和規律,不顧學校的具體定位,盲目追求辦學層次的提高和規模上的擴張,形成了教育上的大躍進;教師工作考核評價企業化,使教師科研變得膚淺和急功近利,不利於重大科研成果的產生;教學活動只重視教書而不注重育人,視教學過程為完成工作量和謀生的一種手段,忽視課堂45分鐘的神聖使命等等。

可以說,大學角色定位迷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學精神的扭曲,過於強調大學的工具價值而忽視了大學的本體價值。

那麼何為大學精神呢?自1816年宏堡創建柏林大學,學術進入大學殿堂開始,現代大學精神就可以簡單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大學是求真而不是求利的。大學精神,一定要有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胸懷和氣度,一定要有陳寅恪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氛圍。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奇先生說過:「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只謂也,乃謂有大師之謂也。」無獨有偶,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也曾說:「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宿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名。」

但眾多大學「重大樓輕大師」、「重數量輕質量」、「重分數輕能力」所表現出來的,恰恰是一種強烈的浮躁性和功利色彩。他們看到的僅僅是呈現在外的可以數量化的東西,如學校的規模、論文的多少、分數的高低等等,而對一流大學背後所隱藏的大學的終極價值理念,卻不去瞭解或無暇顧及。因此,在這裡驅使人們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活動的不再是人們自身的興趣、愛好和道德責任感,而是崗位津貼的增長和職位的晉陞。

其實,一所大學要成為名校,不僅須有大學的各種功能,還應有自己的校格和靈魂。如牛津的一往無前,劍橋的儒雅經典,哈佛的出類拔萃,耶魯的堅實典雅,如北大師生凝聚在「民主科學」的旗幟下,「在所有抨擊邪惡,伸張正義的運動中,無不站在最前列,發出第一聲反抗的獅子吼,震動了全國,全動了全世界」。大學精神,就是大學的一面旗幟。

20世紀40年代擔任北大哲學系主任的一代學術大師湯用彤先生曾說:「世界著名大學必須有特殊之精神及其在學術上的貢獻。如果一所大學精神腐化,學術上無長處,則實失其存在之價值。」同樣對於今天的大學來說,不能僅停留在知識傳授、校園建設、規模擴大上,我們有必要營造自己濃厚的人文氛圍,培養自己的優良傳統,提煉、傳承大學獨特的精神。惟此,才能克服辦學過程中的浮躁和功利化趨向,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一個體制內人員自述中共內部亂象
林青:一個流亡者的感恩
中共罪行錄之二百零一十二:四類分子的悲慘命運(2)
【網海拾貝】全面動亂要來?中共啟動中央國安委職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