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統獵狗狩獵 蘊藏巧妙的生態保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三日電)「山豬王」吉呀努獵捕山豬超過五百頭,從他保留的上百個公的山豬骷髏頭,和堅持以傳統的獵狗獵捕方式來看,也蘊藏著巧妙的生態保育。

吉呀努保留的山豬骷髏頭,全部都是擁有一對五公分長的鋒利獠牙,也就是全部都是公的山豬,且是上百台斤的成豬,母豬和幼豬少之又少。

吉呀努回想,他獵捕的數百隻山豬僅有一至二成是母豬和小豬,大部分獵捕的都是大公豬。主要是,當獵狗發現山豬時,母豬會掉頭逃竄;如果是公豬遇到獵狗時,會和獵狗纏鬥,最後精疲力盡被捕。

吉呀努說,母豬因為沒有獠牙,且通常要哺育小豬,因此遇到危險會快速逃命,保住一命;反而是公山豬,擁有一對鋒利的獠牙,遇到獵狗挑釁,就會反擊獵狗,結果一群獵狗蜂擁而上,公山豬纏鬥結果就是耗盡體力被捕。因此,公豬容易被獵捕也是這原因。

另外,獵狗也只能獵捕山豬,至於山羌、水鹿等動物根本無法狩獵;吉呀努分析,山羌相當靈活,遇到危險時會逃跑,且亂鑽,獵狗無法圍捕,而水鹿的活動海拔太高,獵狗不適合高山狩獵,另一方面水鹿個性溫和,就算獵狗挑釁也不會動怒,獵狗當然是自討沒趣。

傳統的獵狗狩獵,只能獵捕到公的山豬,巧妙的讓母山豬和幼豬得以延續生命,也維持了一定族群數量;而獵狗對於沒有攻擊性的山羌、水鹿等動物,也提不起勁,因此除了山豬外,獵狗對其他保育類動物多半是視而不見,好像也很響應保護野生動物的現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