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報告稱官方上訪數字不實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11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容易2007年11月6日洛杉磯報導)北京永定門汽車站附近有一個聞名的“上訪村”。北京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今年新年前後進住上訪村,進行第二次實地問卷調查,拍攝短片。他發現,很多訪民露宿街頭、搭窩篷、住地洞、吃爛菜、攔官員車輛、到領導住所堵門告狀,不一而足。他說:“新調查報告說信訪形勢非常嚴峻。我們拿出了證據。”

在這份報告發表之前不久,中國國務院剛發表報告,說信訪人數下降超過15%。於建嶸的報告說數字上升。於建嶸提出一份河北省某個縣的正式文件做證據,文件說該縣上訪的人,4個月內有25起,但是信訪局登記的只有1起,因為他們賄賂了信訪局官員,不進行登記。報告指出,因為要應對上級的考核,他們只好這樣做。

*三種思路*

於建嶸說,由於中央對地方依上訪人數進行排名,地方要減少上訪就發生各種打擊迫害。例如以逮捕、送勞教等方式,先設法阻止去上訪,然後派人在信訪局門口抓人截訪,防止進入登記。如果還是登記了,就設法行賄銷帳,真正信訪的人數超過登記的數字。

學者徐世平《中國信訪制度法律改革》的報告說,改革信訪制度有三種思路,一是改革強化信訪機制,二是弱化或取銷信訪,三是折衷論。徐世平指出,因為強化或弱化都涉及相關制度改造而準備都有所不夠,國務院在2005年1月通過、5月實施的《信訪條例》就是折衷理論在立法上的反映。

於建嶸被稱為弱化論的代表,他在2004年初因為提出第一次調查報告《信訪制度性的缺失和其政治後果》受到領導高層重視和批示,信訪局還請他去參加座談,研究改革之道,但是他的建議卻未受採納。

於建嶸說:“信訪改革應朝弱化的方向,把該法律的責任讓法律解決,不要信訪解決。明知信訪沒用,何必要他們露宿街頭,乾脆告訴他信訪沒用,回去該怎辦就怎辦,何必要給他一個虛幻的夢想?”

*信訪解決2%問題*

於建嶸說,雖然政府統計80%上訪案件是有道理的,信訪真正解決了問題的只有2%,這種試圖用行政救濟替代司法救濟的嚴重後果,就是消解司法機關權威這一現代社會治理的基礎。更嚴重的是打擊報復,據社科院調查,55.4%農民因上訪被抄家、沒收財物、東西被搶,50.4%農民因上訪被關押拘留,53.6%農民認為被幹部指使黑社會打擊報復。53.6%表示,如果上訪不成功,要做點讓幹部害怕的事,87.3%表示要與貪官拚個魚死網破。

於建嶸提出解決三策,短期治標取消排名,減少地方的壓力。中期法律治標,法院人力財力不受地方政府控制,人民才能打官司。長期要治本,改由各級人民代表來處理,由人大來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

於建嶸說,最近社科院與一些關心訪民的人大代表合作,在山東、河南、西安、廣東設試點,由人大來調查再交有關部門處理,確實也解決了一些問題。他說:“上訪村流傳一句話,2008到北京看奧運。我說你來看吧,每人都看到牢裡去。為了不讓民眾受苦,我不同意他們這時候來,不要去動員他們來,境外媒體也不要鼓吹這個事,受苦的是老百姓。”

*本質未變*

加大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閻雲翔一家也曾上訪,家人揀破爛為生。他發現30年後上訪有了改變,但是本質沒變。他說:“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正義追尋的非道德化或商品化。我自己感受很深的,一是信訪部門做為利益尋求者出現,當時不是,信訪辦就是為文革落實平反,工作是申張正義。二從上訪者來講,當時要的也是平反、正義,多少錢回報,對他並不重要。第三是現在地方官員也成為利益尋求者,當時是政治上與地方官員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連時才上訪。我覺得沒變的是信訪本質,信訪有利於國家最高權力者,至少百姓覺得中央是權力最高者,所以中央不願意撤銷信訪。”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國家信訪局負責人曾指出,新的信訪條例實施後已取得明顯成效,信訪出現三個下降一個好轉,即:信訪總量下降,集體信訪下降,初信初訪下降,信訪秩序出現好轉的良好態勢,進入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制化的軌道,符合中國國情,在化解社會矛盾,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等方面,發揮獨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河南伊川2千民師上訪 當局威脅查處
兩千民辦教師上訪伊川縣信訪局
維權人士張建平就半年不許上網案提上訴
百萬家產遭侵吞 30年上訪不歸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