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為太陽瘦身300公里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12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傑生編譯報導) 一項新研究指出,太陽可能比先前認為的小300公里。

在瑞士達沃斯(Davos, Switzerland)世界輻射中心(World Radiation Centre)任職的賀伯萊特(Margit Haberreiter)帶領的研究小組進行了這現新研究。如果結果屬實,那麼太陽的其它性質,譬如內部溫度和密度,可能會與早先計算的稍有不同。

由於太陽沒有固體的表面,它的大氣層只會隨著與中心距離的增加變得更加稀薄、透明。如此,太陽的「表面」被定義為它的大氣層內開始變得不透明的深度。

科學家一般是藉著望遠鏡來觀察太陽,測量太陽盤面的中心到邊緣的距離,而所謂「邊緣」意指亮度突然變得黯淡之處。如此得到它的半徑為69萬5,990公里,大約就是地球半徑的109 倍。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也可測量太陽的大小。太陽表面有一種名為「f 模式」的重力波,形式與海面上的波浪起伏類似,利用它來測量太陽大小比第一種結果少了300 公里。這種波動應該只出現在太陽的不透明表面,因為它們的波長與距離太陽中心的遠近有一個可預期的關係,所以可以用來測量太陽的半徑。

這種利用波動測得的半徑大約為695,700 公里,比光度下降法的測量值少了大約300 公里。雖然差別只有0.04%,當科學家使用日震學(helioseismology)的技術,將觀察到的震動進一步解釋為太陽的內部情況時,這個差異便足以影響結果。

科學家建議重新計算光在太陽大氣中的傳播速度,或許可以釐清為何學界傾向於較小的測量結果。研究小組使用模仿光傳播通過太陽大氣層的軟體,重新估算了光度下降的精確地點。他們的結果建議,太陽大氣層成為不透明之處和觀察者看到的光度下降點之間,實際上有一點小區別。根據新的計算,光度下降的深度在太陽大氣層裡,比「f 模式」發現的不透明表面深度高了333公里。

研究員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史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亞歷山大・科索維契夫(Alexander Kosovichev)表示,「根據較大的半徑而得的太陽理論模型需要修正,……一個更加準確的半徑能讓我們更瞭解太陽內部。」科索維契夫認為新結果讓科學家能夠更加準確地計算太陽的結構,也能夠與日震學所得的結果相比較,更進一步瞭解太陽的組成成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PG&E裝設全國首個太陽能廣告板
太空太陽能 美能源新戰略
全球第一輛太陽能計程車 宣傳環保理念
NASA拍到年輕恆星正在改造RCW 7星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