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仁以爲己任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八》)

【章旨】
此章曾子勉勵士人當弘毅,任重道遠。

【注釋】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南武城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2)弘毅:弘大剛毅。
(3)仁以爲己任:即「以仁爲己任」的倒裝句。

【語譯】
曾子說:「讀書人的志氣,不可以不弘大而剛毅,因爲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他將行走的路程遙遠。把弘揚仁道視爲自己的責任,這責任難道不重大嗎?到死才放下責任,這路程難道不遙遠嗎?」

研析

本章曾子論士,指出士因「仁以爲己任」、「死而後已」,故必須弘毅不懈。由於在古代,士爲四民之首,肩負有治國治民、濟世濟人的重任,所以特別受到重視。而以仁爲己任的胸懷,正是一個士該努力以求,以至於終身堅守不渝的。由此看來,曾子以此來期許士人,是有極大激勵作用與深遠意義的。

【延伸思考】
(1)在學校念書求學,最重要的目地,是要發揮我們人類善良的本性像真、善、忍。可是一般人却常常受到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誘,失掉了善良的心,你覺得要如何做到不受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誘?

(2)古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只把「讀書」當做自己的責任而已,而是把「發揚仁道」當做自己的責任,你認爲現在的讀書人肩負的責任是什麽?

* * *
【說故事時間】

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背後的故事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時的大臣。南宋時期,朝廷腐敗,國力積弱不振。1274年,北方的蒙古軍隊乘機大舉進攻,發動了滅宋的戰爭。這時,許多人早已經紛紛變節投降,但文天祥力主抗元,親自帶兵抵禦元軍。祥興元年(西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廣東的五坡嶺被俘虜,他曾服毒並絕食,兩度求死都不成。祥興二年正月(西元1279年),元蒙水軍出珠江口過零丁洋,進攻帝昺小朝廷的最後據點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文天祥被宋降將漢奸張弘範挾持乘船同行,張弘範逼他招諭堅守崖山的宋將張世杰,當時的文天祥用這首七律作爲回答,同時也自我明志。

這首詩概括了文天祥由科第出身,帶兵勤王,以迄國破家亡,不幸被俘的一生大事。短短八句,融合叙事、抒情、言志,全詩蒼凉悲壯,讀書人的氣節躍然紙上。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年),四十七歲的文天祥在死前,曾作絕筆書,寫在衣帶上,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爲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决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以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在死前一天,元世祖召見文天祥,他長揖不跪。元世祖曉諭文天祥歸降,賜予中書省一職,對曰:「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願也。」問曰:「汝何所願?」曰:「願其一死,足矣!」於是便慷慨就義了!

《過零丁洋》詩的注釋:
1、惶恐灘:今江西萬安,贛江十八灘之一,湍急險惡。
2、零丁洋:今廣東珠海市與香港間的珠江口海灣。
3、首句回顧生平,二十一歲中進士,開啓了仕途。
4、第二句寫自贛州起兵抗元以來,交戰已四年了。
5、三、四句寫率軍督戰的艱辛歷險,感嘆國運飄搖和身世浮沉。(參見《指南錄後序》)
6、第五句追記四年前臨安危急,朝廷下詔勤王,文天祥自贛州經惶恐灘北上,因憂念國事而惶恐不安的往事。
7、第六句表達現不幸被俘虜後,漂浮在零丁洋上,以映襯國家命運的坎坷。
8、「惶恐灘」和「零丁洋」是地名巧對。而且「惶恐」和「零丁」語意雙關。一則表明江灘形勢之險惡,一則叙寫被俘處境之危苦。
9、最後總結,表明自己一片赤忱忠心,以死明志。

其他參考文章:人生感悟:正念在胸無所懼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11/18/34645.html
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內省」的重要。以最務實的的方法,針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加以檢討反省,精益求精。透過這樣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一步一脚印地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林放(1)問禮之本(2)。子曰:“大哉(3)問!禮,與其奢(4)也,寧儉(5)。喪與其易(6)也,寧戚(7)。”(論語•八佾第三)
  •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論語•公冶長第五》)
  • 意、必、固、我,都是私心。讓人只求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管是否傷害了他人,損德造業。私心越重造業越多,這個生命便要從高層的境界不斷的往下掉。所以,對於要達到更高層人生境界的人來說,是必須要去掉它的。
  •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論語•學而一》)
  • 子曰:「里仁爲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論語•里仁第四》)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