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趣話生薑

【字號】    
   標籤: tags:

  一天,蘇軾與他的文學好友姜志之飲茶閒談,薑志之提議道:“蘇子,我們還是指坐中一物爲藥名吧。”蘇軾以贊同的口氣連聲說:“好!好!”志之沈思片刻說:“君爲藥名。”蘇軾不解其意。志之笑曰:“蘇子嘛!”蘇軾隨即說道:“你也是藥名,不是厚樸,就是半夏。”志之茫然無知,問其緣故。蘇軾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薑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絕:“妙哉!妙哉!”

  那“薑”與“制之”又有什麽關聯呢?原來,在中藥的制法上有淨選、切制和炮製等方法,其目的在於保證藥品質量,提高藥物的療效,確保用藥安全。薑制法就是諸多炮製方法之一。

  相傳,我國在楚漢相爭時期,漢高祖劉邦征戰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當地百姓獻方“生薑蘿蔔湯”,劉邦喝後病情大減,再一喝即藥到病除。

  生薑不但治了帝王的瘟疫,也救過許多平民百姓。

  唐朝時期,長安香積寺有個叫行端的和尚,夜間上南五臺山砍柴,回寺後成了啞巴,人們相互議論不解其故。有的說這是讓山上的妖魔給迷住了;也有的說是怕他講出山上的真情將他弄啞了。這樣一傳,嚇得衆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

  香積寺的方丈急忙帶領衆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場,讓佛祖爲行端驅魔,可是無濟於事,行端仍不能說話。這時有個略懂醫術的僧人德始提議讓行端前去求醫于長安城裏一位醫術高超的劉韜。

  德始陪著行端來到長安,拜見了名醫劉韜並詳述了得病的緣由。劉韜經察顔望診、號脈後說:“師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觀再行處方。”次日淩晨,劉韜來到山上,仔細觀察後便胸有成竹地來到了香積寺,從藥袋裏取出一塊生薑,對方丈說:“尊師放心,請那沙彌速將此藥煎服,三五日內定能藥到病除。”方丈雖讓人將生薑給行端煎服,但心中總是懷疑,於是就有意挽留劉韜在寺中多住幾日,以觀療效。且說時過兩日,行端連服三劑姜湯,胸中鬱積漸解,咽喉輕鬆爽利。又連服了三劑,竟能開口說話了,寺中衆僧都驚訝不止。

  方丈詢問行端病因,劉韜說:“此乃沙彌誤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薑一解,藥到病除,並非什麽妖魔所害。”衆僧也除掉了心病,照舊上山砍柴。

  生薑在我國不但是飲食常用的調味佳品,在醫療上的廣泛應用也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約有1500年的《名醫別錄》一書中就有記載。現代研究證實,生薑含有生薑酮,具有健脾、促進食欲與鎮咳止吐的作用;薑油能促進血液迴圈,服後全身感到溫暖、發汗,因此,用於風寒感冒初起有奇效。生薑的藥用方劑舉不勝舉,這裏就不再例舉了。

  生薑雖可藥用,但是,由於生薑辛溫,故陰虛有熱者及孕婦忌用,大量使用對機體也有一定毒性。此外,患有腸結核、胃出血和菌痢病人也不宜食之。

來源:中醫啟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