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把資料存儲在細菌的DNA上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東編譯)據美聯社報導,日本慶應大學研究細菌基因編碼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菌作為資料存儲器。只要這種細菌能存活下去﹐存儲的信息就能繼續保存﹐有可能延續一百萬年。

目前儲存資料的方式有磁碟﹑計算機晶片﹑硬盤和傳統的紙張。而日本科學家則在研究體積更小﹐保存時間更長的資料儲存器—細菌來儲存資料。

代表DNA遺傳編碼的四個字節的功效很類似於數碼資料。字節的組合可代表特定的字母和符號,從而可以翻譯或讀寫基因中的編碼來製作音樂﹑文字﹑視頻和其他內容。

根據負責這項研究的慶應大學富田勝教授,墨水可以褪色﹐電腦可能破損,而細菌上儲存的信息可長久保存﹐直到細菌的生命期限,有可能延續一百萬年。

富田勝教授的研究隊伍成功的把愛因斯坦的著名的「E=mc2」方程和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的年份1905 插入到一種常見細菌的DNA中。

遺傳編碼的容量巨大﹐比方說一本莎士比亞的劇本這壞的信息可以儲存在基因的某個很小的部份,而不會影響一個活體組織的整體外觀和其他特性。

但基因的突變可能損壞存儲的資料。富田勝教授說資料儲存在細菌的四個地方,資料可保持完整。而九州大學教授細菌專家土居克實則持懷疑態度。

要翻譯有關愛因斯坦的訊息﹐將需要解決編碼的問題。但富田勝是那種懷有自由思想的科學家,相信外星人在遙遠的將來可能碰到這個﹐他們自然具有高級的智慧來解決編碼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洲健康福利智能卡隱私安全遭質疑
瑞典研發高效便宜可充電鋅電池 彌補鋰電池缺點
哈勃揭示NGC 2005球狀星團為宇宙化石
馬斯克560億美元薪案獲批 股東解釋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