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守仁
font print 人氣: 139
【字號】    
   標籤: tags:

(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三十七歲,以上書救戴銑等,忤宦官劉謹,廷杖幾死,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龍場猶窮荒不文,守仁日與諸生講學不輟,書此教條以為訓示。)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音:灰)惰,玩歲愒(音:慨) 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學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裡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改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人將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於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責善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隳:毀壞、損毀。
玩歲愒時:貪圖安逸,虛度光陰。愒,貪。
銜:裝在馬口用來控制馬匹的鐵製用具。
謙抑:謙虛退讓。
自矜自是:自己誇耀,自以為是。
素:平日。
規飭:規勸告誡。
餒:沮喪、失去勇氣。
責善:互相切磋督責,希望對方品格能止於至善。
繹:理出頭緒。
沽直:故作正直的舉止來謀取名譽。
鹵莽:粗魯、莽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紹興八年十一月,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官臣胡詮,謹齋沐裁書,昧死拜獻於皇帝陛下。
  •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几,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音:竄),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音:胼)肩雜遝(音:踏),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圂(音:清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音:禪)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借余, 余因得偏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音:赤舵),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音:心)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 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東方庭院,也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古典文學。沒有那一簇簇葉面舒張,深碧漫展的芭蕉葉,開在白粉牆邊,湖石畔,生在三月的薰風裡,長夏的庭院中。古老的文學,沒有那一襲輕碧濃綠的芭蕉,千年來,那夜夜夜夜的雨,竟落向何處呢?那夜雨裡,那孤獨的,冤屈的,寂寞的,抑鬱的,在人世間受遍磨難的孤苦靈魂,又與誰共鳴?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 一座燕子樓,引來文人墨客無限懷念。而樓主是大唐的一名歌妓,名叫關盼盼。白居易、蘇軾、文天祥等人吟詠燕子樓,必會提起那位忠貞的美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