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事件露中外合資「死亡陷阱」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6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安妮綜合編譯報導)「希望、貪婪、經歷、無知」是私人產權顧問蒂姆‧克里索德(Tim Clissold )在《中國先生》(Mr China)一書中描繪合資企業的一幅陸離多姿采的畫面。該書在三年前成為最暢銷的企業書刊,其引文是毛澤東最著名的言論之一:『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它也恰好反映了中國大陸目前外國投資的狀況:表面上形勢大好,底下卻荊棘叢生。

如果把外國企業與中國的合資關係比喻為「中外聯姻」,往往「同床異夢」是最多見的結局。雙方若不能為共同目標坦誠相對時,只能為不愉快的合作付出代價。進軍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所面臨的第一個最大問題是:他們是否夠勇敢、資本夠雄厚在當地單打獨鬥?或者他們能否找得到當地的合作者來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關?

今年4月,大紀元以標題為「加國商人如何在中國變得一文不名」的系列文章,披露了三個加拿大公司如何受大陸龐大市場、廉價勞動力和政府為吸引外資所作的種種允諾的吸引,進入中國,然後是如何在一個個掩藏的死亡陷阱中變成一文不名而黯然退出大陸市場。目前巴黎全球飲料食品巨頭達能(Danone)又面臨加拿大公司的相同局面,很可能在壓力下退出中國市場。

達能事件兩週前成為中國最轟動的企業新聞,它與一位毛澤東崇拜狂 — 宗慶後有關。六十二歲的宗慶後大半生是在苦難中度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他失學並在一座茶園做苦工,隨後進入工廠。但當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時,他已無需接受教育了。二十年前他開始在家鄉杭州銷售不含酒精飲料和冰棒。宗把他的產品定名為「娃哈哈」。

1996年他向達能出售了51%的公司產權,希望利用達能的專門技術和資金來幫助其企業發展,當時的流動資金已為一年一億二千萬美元。

從達能的角度看,此項交易有助於補足他們對當地的有限瞭解,使他們最終進入中國市場,省下巨大的支出。宗成為主席並幾乎被所有的董事委任,他享有任免權。娃哈哈與達能合資建立了39個企業。娃哈哈生產了廣受歡迎的茶飲料,至2006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製造商,佔據瓶裝水市場的23%,擊敗了可口可樂。

達能目前在中國獲得收入佔據總收入的10%,然而增長快速的消費者市場也引起了雙方的矛盾。去年達能與中國最大的奶製品公司—中國蒙牛集團合作的一個項目中獲得49%的股權,並與其它中國及香港企業發展了合作關係。

宗在《福布斯》最新的富豪榜中排名中國富豪第二十三位。他也拿到了一本加拿大護照,他的妻子和女兒皆在加州聖馬力諾市居住。

與此同時,宗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建立了類似企業,生產、銷售與合資企業相同或類似產品,但他的家族擁有全部股份。

直到娃哈哈合資企業銷售直線下降,收入低於飲料市場平均15%的增長速度,這才使達能如夢初醒,意識到娃哈哈已成為宗的家族企業。他們希望買進類似產品51%的設備,使娃哈哈再度成為單一集團。宗於去年十二月同意簽署這個協議,但今年隨即改變了主意。

這一舉措激怒了達能。 達能希望增加透明度並建立娃哈哈的附屬機構,而宗卻裝聾作啞並辭去主席的職位。宗退出了生產出達能酸奶和依雲礦泉水的達能公司。

達能亞太區總裁範易謀(Emmanuel Faber)接任主席,但中國董事會成員拒絕通過他的升職。

雙方自然捲入訴訟糾紛,加州、瑞典已進行了訴訟,宗也在杭州挑起了訴訟。身為中共黨員的宗對在家鄉打贏官司自信滿滿。娃哈哈總經理劉洪誓言:「我們必須把達能趕出娃哈哈,否則這場戰爭永不會平息。」

中國一家擁有達能與光明乳業少量股份的顧問公司H&J Vanguard聲稱,他們將起訴達能,因為達能「導致了中國市場的惡意競爭,危害這一全國名牌並威脅了全國經濟安全」。

娃哈哈發言人說達能必須廢除合資企業中的「不公平條款」,並公開道歉。其中的含義是:如果合約無法執行,就被指責為「不平等」,這時外國投資者會立即成為不受保護的人。娃哈哈集團成員被召集來反抗「卑鄙的法國人」;而當宗進入娃哈哈時,則升起了國旗。

宗最近在杭州舉行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身後的紅幅以文化大革命時的語氣寫道:「堅決抵制達能惡意接管,堅決保護娃哈哈品牌。」

一名娃哈哈員工讚揚宗說:「所有的銷售方案,價格和政策都是宗先生制定的。直到最近,償還支出費用如果超過五十元仍需他簽字。」宗顯然處於不合作狀態,但「獨裁」並不適用於這家合資企業。

宗本人一年前在上海復旦大學對MBA學生演講時說:「沒有強有力的領導,甚麼都無法完成。我的公司裡只有一名總經理,就是我,沒有副職。管理企業就像上戰場,機遇來臨時要立即抓住。」「我們必須接受某些情況,如喪失控股,與達能合作,來加速自身發展。」

最近上海海關查獲了118噸沒有達到安全標準的進口依雲礦泉水,從而使宗的形勢越來越好。達能面臨著退出公司,甚至退出中國的壓力。

達能的頭痛問題不只於此,現在達能與印度最大的餅乾公司Britannia Industries的合夥人Wadia 家族也產生了法律糾紛。

北京長江商學院的戰略管理教授滕斌聖,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隨著中外企業各自重新調整目標,未來的糾紛會越來越多。現在很多中國合作人在合資企業中擔當了領導角色,他們改變了遊戲規則並掌控了企業。」

目前在中國不管是百分之百外資項目或合資項目的投資皆為原有的三至五倍。中國出口產品的60%來自於外商的合資企業。中國現在更需要的是輸入高級技術和管理經驗,而非外來資金,但這些輸入不足以使他們掌控企業。

隨著事件的曝光,宗慶後漸漸失去了支持者。

中國商務部研究學者梅新育寫道:「我堅決相信一個國家要強大,只能靠積累自身的資金,而不是依靠外國投資。」 「但我完全不支持宗。他的很多企業在國外註冊。他們隱瞞了甚麼私人投資?」「國際規則不應被打破。宗必須為他的錯誤負責。」

但宗可不願負責。而「中國的政策」決定了誰是贏家,它不一定偏袒宗。但隨著五中全會的召開,他們很可能會這麼做。

達能學到的教訓是:在中國掌管企業不像表面那麼簡單。其實多數外商為保住中國這塊重要市場,許多紛爭案例沒被公開出來。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人(The Australian)、加拿大Maclean’s雜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盟投資中國損失慘重澳340億瞬間蒸發
投資中共延遲公告  鴻友負責人遭罰12萬元
英特爾斥25億美元中國建廠
陳水扁邀宴企業主 允協助振興地方產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