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通縮轉為輸出通膨 中國升高全球物價壓力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淑琴台北三十一日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5年前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中國藉由廉價商品,向全球輸出通貨緊縮。如今,中國經濟火紅,物價攀升,北京政府雖一再祭出宏觀調控,仍無法為過熱經濟降溫,中國恐由「通縮」出口國,變成「通膨」輸出國,刺激全球通膨,各國央行升息壓力也為之大增。

中國過去10年扮演「世界工廠」角色,以低廉勞動成本,製造大量廉價商品,向全球各地出口,讓不少國家享受無通膨困擾的經濟成長。如今這股抑制物價的力量,正朝相反方向前進,全球通膨蓄勢待發。

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董事長李晶表示,中國近幾個月食品價格大幅攀升乃通膨前兆。中國輸出通縮的時代,已宣告結束。

在食品價格推升下,中國6月通膨攀升至4.4%,連續第4個月超過中國人行官方目標。第二季經濟成長11.9%,創12年來最高。為冷卻過熱經濟,遏止通膨,人行今年來三度升息,六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至12%。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佛羅雷斯指出,中國物價攀升,可能加速全球通膨趨勢。在全球經濟創30年來最快成長之際,中國恐開始輸出通膨。

美國5月的中國進口價格較4月攀升0.3%,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指出,這是中國出口廉價商品緩和通膨效果消逝的初步跡象。美6月中國進口價格再度成長0.3%,係2003年12月有紀錄可循以來,最大雙月漲幅。

而人民幣升值、基本工資調漲、土地價格上揚、原物料供應緊俏,都是導致中國出口價格上揚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化日深的今日,貿易增長、資本流入加速與商品價格迭創新高等助漲物價的因素,皆超過貨幣決策者的控制能力範圍。倫敦摩根士丹利固定收益首席經濟學家費爾斯指出,現在貨幣政策控制國內通膨效果恐大不如前。

近來,全球油價節節攀升,逼近1年前高點。肉類、牛奶、小麥和玉米等食物價格,也因新興市場與生質燃料的強勁需求,創下近10年來最大漲幅。

全球需求強勁大幅推升食品與大宗商品價格,壓縮備用產能;海外流入的投資,也削弱央行藉調節貨幣供給控制經濟的能力。

過去全球央行利用中、印等新興國家輸出廉價商品,維持利率於歷史低檔,刺激國內經濟成長。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預估,全球化讓富裕國家在2000-2005年的通膨率減少0.2個百分點,儘管這段時間的全球經濟成長加速,原物料成本飆漲。

倫敦荷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德指出,一旦通膨高於目標區間,抑制通膨的代價將升高。英國與歐元區13國的利率已是6年高點,央行官員仍暗示將繼續升息。

加拿大本月調高主要利率至4.5%,紐西蘭央行更升息至8.25%的歷史高點。

紐澤西ICAP首席經濟學家克蘭道爾指出,各國央行比以前更憂心放任通膨預期失控所帶來的危險。

英國央行官員指出,進口價格是日益攀升的通膨風險,也是央行本月升息至5.75%的原因之一。美國聯準會官員也一再重申,通膨仍是主要疑慮。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日益攀升的通膨不致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直接威脅,但由於歐美泰半自中國進口製成品,間接衝擊的風險仍不可小覷。

相關新聞
經濟日誌(2007年7月31日)
市場擺脫經濟危機陰影  美股強力反彈
《百姓》每況愈下 工作人員涉敲詐被拘留
浮動油價怎麼變?台經長:五點前宣布結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