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味」的年和「變味」的年

玉清心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24日訊】到了海外,才知道中國的新年,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專利」節日,除了台灣、香港同胞外,亞洲不少國家、地區也有過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歐洲的華人分佈相對分散,平時聚會不多,但是每到中國新年,總有華人出面召集聚聚,歡慶一下。實際上,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反而沒有多大熱情,倒是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更上心。

我周圍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華人,過年主打項目是聚餐,飯菜以請客做東人家為主,客人都會帶去一、兩個自家拿手的好吃食。別說,我還就是從吃了幾年華人的過年聚餐,才有機會品嚐到東南亞各國的美味佳餚。

過年送紅包,是華人圈裡的一個保留節目。你送我五十,我再包個紅包原數送回去,顯得挺沒意思。我只記得小時等大人賞「壓歲錢」,給長輩們磕頭,多多少少都有「賞錢」,我們小孩子特盼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新確證長幼關係,老少尊卑倫理道德的一種體現。

想起小時候,一喝臘八粥,就知道要過年了。一邊喝著粥,一邊聽大人唸叨著:今個兒是釋迦牟尼佛祖開悟成佛的日子。為甚麼喝臘八粥?求老天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上天庭去匯報各家各戶一年的表現。到年三十,再貼新灶王爺像,請灶王爺監督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的舉止行為。這叫頭上三尺有神靈。

過年三十,是新年慶賀的高潮,是「祭神祭祖」的日子。像請財神、貴神、喜神、太歲神、請灶王爺像、貼春聯、放鞭炮等,都與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有關。

千百年來蘊涵在新年中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懷,被中共破壞殆盡,不要說大陸同胞,就是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也未必真知道幾分中國新年的原本風貌。

這幾年,中國人自己也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沒意思了。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功利化、貧富階層的懸殊化加劇,國內的過年,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變了。

過年對暫且溫飽的老百姓來說,變成了吃喝、搓麻,和傻看瞎胡鬧的「春晚」。對進城打工的億萬農民工,那是骨肉團圓,打工仔歇口氣的珍貴日子。對那幫貪官污吏、奸商惡賈,他們「天天過大年」,過年的日子口,是他們擺闊揮霍和行賄受賄的機會。

最後一趟回國過年,臘月三十晚上,我從窗裡看見外面小區的大垃圾筒旁,來過一撥又一撥扒垃圾的人。如果一個人在大年三十還在外面揀垃圾的話,不難想像,這個人到了一種甚麼樣的生存境地?後來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那些北京城裡過年揀破爛兒的人,是一批「破爛兒王」,年三十的夜裡,都是蜷縮在自己揀的破爛堆裡過的年夜。這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再現嗎?類似這樣的窮人現在國內到處都是,能把你看得見怪不怪了。目睹如此辛酸的情景,讓你嚥不下去年夜飯!所以近幾年,我已經不願回去了,寧可在歐洲過這種「淡味」的中國新年。@(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推出歡慶農曆新年活動計劃
紐約幼獅小提琴班舉辦農歷新年音樂會
SCE 督促人們在農歷新年要看緊金屬汽球
【市場營銷系列】返鄉的中國﹑美國人和家裡渡假的英國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