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只能回「味」 嗅覺喚起愛戀的感覺

人氣 170

【大紀元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林飛綜合編譯報導)常言道,往事只能回「味」,其中可略為窺探出些許端倪:氣味與回憶似乎有著某些關聯性。《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刊載一篇研究指出,氣味是強而有力的情感刺激物,不同的味道能勾起不同的往事。各式各樣的氣味比起一張圖片或者一種聲音更能讓人回想起某種特定回憶。然而嗅覺不只是會喚起情緒記憶,另一個研究顯示出嗅覺與情緒障礙有著高度相關。

事實上,18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盧梭就曾說過:「嗅覺是記憶和慾望的感覺。」據瞭解,現今世界上大約有四十萬種氣味,而每個人都有一本嗅覺護照,也就是個人的特殊味道。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氣味的記憶有時遠勝過於視覺記憶。嗅覺喚起情緒記憶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戀人的氣息中感受安慰

臺灣歌星辛曉琪曾有首在市井中紅透半邊天的歌曲「味道」,其中歌詞這樣寫道:「想念你的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便很傳神地刻劃著戀人之間靠氣味緊密相吸。美國匹茲堡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此一描述,研究發現一對戀人彼此分開時,保存、嗅聞或穿著愛人的衣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正常的行為。

研究人員對長期保持戀人關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一半以上的男生和近百分之九十的女生會故意嗅聞愛人衣物。其中多數女性表示會穿著愛人的衣服或把衣服放在身邊睡覺。這類行為模式主要在藉由嗅聞愛人的衣物來尋找安慰。

聞「香」擇伴侶

有一篇「聞香擇伴侶」的文章說明,男女雙方首先要能接受對方的氣味,才能在瞬間擦出愛情的火花。美國芝加哥大學遺傳學家伯羅爾.歐伯花費10年研究著名的赫特人社會,瞭解到「聞氣味」是他們的擇偶方式之一。赫特人是一群一群分隔的社會群體,但在共同的土地上耕種,單身男女一同工作,參加婚禮。屬族內通婚。他們不用香水或除臭劑,身上散發MHC基因所賦予的自然氣味。歐伯等人調查31個赫特村落中411對夫婦,發現具有相似MHC基因的人趨向於不通婚,而氣味差異大的人才通婚。

在現世生活裡,有女子道出,會刻意尋找身上散發出和摯愛的父親有著同樣煙味的伴侶。也有女子未曾在香煙薰陶的環境中成長,是而表示完全無法接受身上有煙味的男子。不論人們選擇相同或相異氣味成為伴侶,至少說明了「臭味相投」在擇偶方面起著些許決定性的影響。

嗅覺喚起情緒記憶

然而,不只是情侶靠彼此的氣味相互依存。眾所周知的,嬰兒也憑藉著氣味和母親在感情上有所聯繫。此外,上述匹茲堡大學研究數據還發現其他有趣的證據,家庭裡普遍存在著「舒適氣味」。這不禁令人想起人們常說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嗅覺喚起情緒記憶的例子尚有:很多家長指導建議把衣服留在託兒所中陪伴嬰兒。有位林姓父親表示,曾託付母親看護照料幼小的女兒至入學年齡。爾後,即使女兒已成長至小學中年級生,每次出外遠遊,仍得隨身攜帶著祖母的手帕,就寢前拿出來嗅聞一番,否則無法入眠。有位母親指稱,如無法陪伴女兒睡眠時,會把自己的睡衣放在女兒床上。也有男子傾訴,在摯愛的父親逝世後,曾嗅聞父親的衣服。

腦中嗅球攸關情緒障礙

嗅球(olfactory bulbs)是腦部負責接收嗅覺訊號的領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布魯斯‧杜瑞斯基(Bruce Turetsky)在一項研究中針對26位精神分裂症病患,測量他們嗅球的大小,結果發現這些情緒障礙患者嗅球的尺寸平均小於對照組23%。

一直以來,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腦部在發育時產生異常。該項發現不僅著重於往昔研究精神分裂症時,遭到忽略的大腦中特定領域,也為先前發現該類病患嗅覺能力異常提供生物學上的論證。

有關嗅球引發情緒障礙,去年11月《自然》期刊發表日本東京大學有趣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截斷老鼠特定神經傳導迴路,藉以控制其鼻孔內嗅覺細胞將氣味訊號傳送至腦部的嗅球,結果發現決定避險本能反應的「上側」嗅球一旦失去作用,除非經過疼痛刺激等學習過程,該老鼠不會出現躲避貓咪的行為,也不會感受到壓力。由此判斷出他們聞到天敵氣味立刻害怕逃跑,乃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成長來自憤怒
美議員甘迺迪回憶錄出版 細數家族往事
華裔觀眾:打開塵封的記憶
中國人自救常識 (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