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未來教育新趨勢

人氣 167

【大紀元1月5日訊】線上學習風潮席捲全球 你準備好了嗎?學習簡單區分成兩類,一類是規範學習,如學校教學或企業職訓;一類是未受規範的自發性學習,或說探索式學習。在學習方面,私人企業的職工培訓正引領教育潮流。《新紀元周刊》第49期封面故事介紹了網絡世界對於探索學習者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美國未來學者托夫勒認為,現代學校是教育工廠,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集中、分工、時間配合、紀律等等,都是大工業時代的特徵,但在後現代社會,這些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詳細内容轉載如下:

==========================================
線上學習──未來教育新趨勢

文 ◎ 李欣

線上學習風潮席捲全球,你準備好了嗎?

學習簡單區分成兩類,一類是規範學習,如學校教學或企業職訓;一類是未受規範的自發性學習,或說探索式學習。

在學習方面,私人企業的職工培訓正引領教育潮流。本封面故事介紹網絡世界對於探索學習者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採訪三位饒富企業培訓經驗者;在規範式學習中,提供三個跨國線上學習平台的創新應用服務模式例子:印度數學教學平台HeyMath!、台灣華語文跨國教學平台,以及澳洲網路博士班。

美國未來學者托夫勒認為,現代學校是教育工廠,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集中、分工、時間配合、紀律等等,都是大工業時代的特徵,但在後現代社會,這些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

由電腦網絡支持的線上教育,則提供了自由、小眾的教育方式,因此線上學習的新趨勢,可能不僅僅是現代教育制度的一種補充,更可能代表了後現代社會的一種教育轉型的新趨勢。

一般來說,學習可以簡單區分成兩大類型。一類是被規範好的學習,例如學校的課程,由老師在課堂上有系統的講授已規劃好的範圍與內容,或是透過預錄好的影音內容在網絡上進行。另一類的學習,是未受規範的探索式的學習,學習者會不斷去學習與吸收某個領域相關的知識,如果透過網絡來進行,則可以衍生出無限的可能。

例如,一個對攝影感興趣的人,他將如何利用網絡進行線上學習呢?首先,當然就是最方便使用的搜尋引擎。不論是Google、Yahoo或是哪一種搜尋引擎,使用者都可以在輸入特定的關鍵字之後,很快找出大量相關內容的網頁或網站,不過,這遠超過使用者可以吸收的範圍。因此,搜尋引擎較適合用在初步的探索階段,當使用者找出一些有興趣的內容後,就可以透過某些網站往下深入學習。

而另一個類似搜尋引擎的學習工具,當推維基百科(Wiki),不論哪種知識,只要上到Wiki查詢,都可以把該事物的來龍去脈很快的進行了解。以攝影為例,舉凡使用者想得到的術語、名詞、相機歷史、品牌或型號,通通都可以在Wiki上找到最直接的說明。

然而,對於知識或事物的學習,尤其牽涉到技能或技藝方面,必須能夠針對自己的能力或階段來進行學習與練習。這時,網絡就更能發揮它的威力了。

隨著Web 2.0的熱潮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建立起自己的部落格、相片分享或是圖片分享網站,YouTube與無名小站的高人氣就是一例。而這些由網絡使用者所建立的資訊內容,不只包含了生活層面的經驗分享,也包含了許多專業層面的知識與know-how分享。

例如,一個對攝影有學習需求的人,他不但可以自己成立一個相關的部落格或分享網站,也可以到線上無數的相關主題部落格或分享網站來與他人互動,這也就有如參加一個大型的同好俱樂部,或是進入一個大型的課堂一般,可以吸收到來自他人的知識與經驗,而且還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內容,直接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與討論。

網絡的學習不論是在方式上或是廣度上,都遠遠超過傳統的課堂學習與規範式的課程式學習。不論是某領域的新手或頂尖人物,都一定能在網絡上,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遇到能教導自己的人,最終衍生出無限的學習可能性。

準備好迎接這個無限大的學習新境界了嗎?

===============================================
無限可能的線上學習e-learning

文 ◎ 王季民


依賴數位科技是e世代網絡族生活的寫照,圖為紐約市立公共圖書館的電腦。

究竟什麼是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或稱為網絡學習(e-learning)?就如同線上遊戲一樣,線上學習最主要就是指透過網絡來進行學習的活動,它可以是很正式的學習,如大學或研究所的課程,也可以是很輕鬆的學習,如個人專長興趣的學習或是語言學習,或是公司內部對員工進行的內部訓練等。

不過,由於各種學習活動都有其優缺點,因此線上學習並不一定是指百分之百都要在網絡上進行,而是只要在整個學習的設計與規劃中,有善用到網絡學習的優點,就可以泛稱為線上學習。

線上學習的優缺點

線上學習有幾項傳統學習(教室學習)所沒有的優點,例如:

(1)彈性時間安排──如果不是所謂的「同步學習」或「即時學習」,線上學習通常可以允許學員自行上線,例如忙碌的上班族利用下班時間,或是出差在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進行。

(2)免舟車往返──在隨處可上網的地方都可以學習,不論是辦公室、家中、飯店、網咖或是公共空間,只要能夠連線,就可以參與學習。

(3)可依自己需求調整──允許學員自行安排進度,要看幾次就看幾次,想看哪段就看哪段。

至於線上學習的缺點,主要包括:

(1)互動性問題──雖然透過線上傳訊或即時視訊,可以做到「天涯若比鄰」般的互動,但是比起同處一個教室的互動,還是少了一些人情味與氣氛。

(2)使用者習慣問題──與傳統學習模式有一定的差異性,一般學員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熟悉與轉換後,才能克服。

(3)學習成果評量問題──線上學習由於不易對評量過程進行控管,因此較不能以傳統的測試或考試方式來進行評量。

台灣大型企業導入線上學習比例


(《遠見》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調查報告)



美國大學線上學習學員人數


(線上學習顧問機構「史隆聯盟」(Sloan Consortium)第四次美國高等教育線上學習年度調查報告)

註冊人數直線上升

線上學習到底有多熱門?看看這些國內外調查的數字,相信你也一定能夠感受到這股熱潮喔。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網絡線上學習的主要使用族群為「都會區年輕男性」,然而澳洲查理斯史都大學(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CSU)教授Les Burr在二零零三年發表一份有趣的線上學習調查報告,結果顛覆了這種成見。

該報告指出,參與CSU的線上學習學生中,女學生參與線上討論的比率高達61%,而男學生僅有39%;就年齡層來看,也發現年紀越大的學生參與度較年紀輕的學生來的多(超過半數是五十歲以上的族群);最後,就地理位置來看,位於鄉村的學生也比都市的學生更常使用線上學習。

這樣的調查結果表示,只要線上學習的規劃能滿足消費者學習的潛在需求,各式各樣的族群都會樂意運用這項便利的新科技,而且更能照顧與滿足在傳統學習中較弱勢(如年紀大)或相對條件較不足(如偏遠地區)的族群需求。

===========================================
自主搜尋‧開放分享 e-learning 2.0時代

文 ◎ 姜昱有(前線上學習公司行銷總監)


網絡和電腦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傳播更簡易快捷。圖為美國加州Tracy探索特許學校(Discovery Charter School)的學生正在學習。(Getty Images)

當網絡Web 2.0時代在近幾年熱烈的展開時,與網絡密切不可分的線上學習(e-learning)其實也早已進入了2.0的時代。

Web 2.0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把網絡應用的主導權由網站經營者交回網絡使用者手中,例如台灣的無名小站或是國外的YouTube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當網絡已經進化到2.0時代,線上學習e-learning也同樣早就邁入了2.0的新時代。

e-learning 2.0學習者主導學習

如同對什麼是Web 2.0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與標準的規範一樣,e-learning 2.0也一樣沒有共同的標準。而如果Web 2.0最主要的精神,是把網絡主導權由網站經營者交回網絡使用者手中,那e-learning 2.0也就可以定義為把學習的主控權,由傳統授業解惑的老師交回學習者自己手中,也就是說,學習者自己可以主動控制想要學習的內容與方向。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個理想,因為目前在學校中的學習,還是脫離不開老師上課以及指定的學習內容與範圍。然而,一個打破既有模式的開放式學習趨勢,正在全球快速興起中,並且是由全球高等教育頂尖的MIT(麻省理工學院)領軍,在台灣,則由一位年輕人朱學恆,領著二千四百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義工,把這一波屬於2.0時代的學習趨勢吹進台灣。

MIT引領開放式學習之趨勢

一九九九年,MIT首次提出了「開放式課程網頁」的概念與策略,希望讓校內所有大學部或是研究所的課程都能夠上網,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與全世界的教育者、學生及自修者分享這些教學資源。如今,MIT開放式課程提供的課程範圍囊括來自五個學院卅三個學科的九百個線上課程。在二零零八年前,課程數將會增加至一千八百個。

在台灣,由朱學恆創辦的非營利組織「奇幻基金會」所執行的「OOPS開放式課程計畫」,就陸續號召了來自全世界各地二千四百位義工,進行將MIT的開放式課程翻譯成中文的創舉,並且在二零零四年底與MIT簽訂正式的合作協議書,成為全世界第三個與MIT建立合作關係的夥伴。

如今,任何人只要能上網,不必登錄會員,更不必繳交任何學費,就可以用中文來學習MIT當今最新最頂尖的課程,這就是e-learning 2.0的魅力與威力。

當一個e-learning 2.0學習者

當然,線上學習絕不只有MIT課程,還有更多更多資源與資訊,都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學習材料。例如最常見的網絡搜尋引擎,就可以是一個學習的好工具,任何人只要打上有興趣的關鍵字,全球的網頁資源就瞬間匯集聯結,比起以往要找一筆參考資料得在圖書館耗上一整天來說,現在的學習者擁有了更大的能力來自主進行想要的學習內容。

但是,e-learning進化到2.0了,個人學習者也應該要隨著進化到2.0,才能符合現代的學習需求。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e-learning 2.0時代的學習者呢?首先要重視「自主搜尋」,目前網絡的資料量已如浩瀚大海,學習者得學會有效的自主搜尋,才能很快獲得想要的學習材料。

其次,是要有「開放分享」的態度。就如同MIT大方的分享它的課程給全世界的學習者,分享的過程就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因為他人的反饋將會是你持續學習的最佳材料。

最後,則是要能保持好奇心。如果把自己所學的視為一成不變或是理所當然,而拒絕去了解不同的見解或想法,那將無法進步,就如同人類不斷的進步都是來自開創出前所未有的領域與知識一樣。

============================================
HeyMath! 讓數學變有趣

文 ◎ 李佳靈


HeyMath ! 網站首頁照片。(HeyMath)下圖:利用一級方程式賽車來展示時間的加總。(HeyMath)



專家不約而同推薦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紐約時報》以一篇題為:〈Still Eating Our Lunch〉的專欄文章,報導HeyMath!這個數學網絡學習平臺的經營模式與功能,他在文末總結說明,自己推薦這個網站是因為數學與科學是現代世界創新力之鎖鑰,並呼籲家長加強學童數學教育,以免將經濟的未來拱手讓給亞洲新興國家。

另外,在克萊德、普雷斯拖維茨(Clyde Prestowitz)所著的《全球經濟新霸主》一書中,這位前美國里根政府貿易談判代表也談到,他住在夏威夷的外孫透過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又稱寬頻電話或網絡電話)的溝通方式,連線到新加坡的網站學習數學。

不禁令人好奇,HeyMath!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兩個市場趨勢專家會不約而同地提到、甚至推薦這個數學網絡學習平臺呢?它到底從哪裏來?又有什麼樣的三頭六臂呢?

緣於教學乏創造力

原來,這個讓美國人開始重視數學教學的HeyMath!,雖然成功的打下新加坡「K-12」學童的數學線上學習市場,其實不位於新加坡,而是來自印度。本報導特別採訪HeyMath!的兩位創辦人兼總經理Harsh Rajan先生和他太太Nirmala Sankaran。

二零零零年之前,Harsh Rajan和夫人旅居倫敦,在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工作,隨著網絡興起,他們發現全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因為數學教學大多只是計算流程、靜態內容,既不生動也缺乏創造力,不只是激不起孩童的學習動機,更讓大多數數學老師們因缺乏多媒體輔助工具而深感無力。

Harsh回憶著說:「當時,我們在倫敦意識到,印度的資訊科技能力漸漸地引起全球的重視和矚目。我問我自己,難道印度在教育領域不能也如此獨占鼇頭嗎?數學與科學是資訊科技的基礎,是我們民族長久以來的優勢。而且,在世界各地,好的數學老師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如果能藉由網絡通訊技術,將印度高品質的數學教育分享到世界各地,這個可能性不是很令人興奮嗎?」

然而,想得到什麼,就得付出什麼。創辦的過程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建置數位教學平臺

有了這個想法後,夫婦倆開始深入了解如何運用網絡,如何將數學教學多媒體化。一天,得知劍橋大學的數位學習內容與多媒體應用研究後,堅持不懈地經多次拜訪與遊說後,才得到了劍橋大學的豐富線上數學社(Enrich Online Maths Club)同意合作,提供生活化、生動的數學方法與教材內容。

在資金方面,感激贊同理念的同事們充當天使投資人,提供了所謂的「第一桶金」。於是,兩人辭掉在倫敦優渥的工作環境與薪資,帶著一雙在英國出生、長大的兒女回到家鄉:印度欽奈(Chennai)。前後共花了十五個月,找了兩個中國上海來的數學家,和印度當地的動畫師,於二零零一年底完成建置,並正式啟動 HeyMath!網絡數學教學平臺。

不過,對他們而言,成功打開新加坡市場,並不是意外,而是努力的成果。

Nirmala說:「我們花了十二個月研究英國、新加坡和印度的教學方法,我們從中找出個別的最佳實務,並建立起HeyMath!學習系統的原型,大量運用生活化的內容和互動式的動畫,不但要破除學童對數學的恐懼,更要讓數學變得有趣、生動。」

當時,為了成功進入新加坡市場,不但得學習新加坡獨特的教育系統,了解當地學童的學習心態與遭遇的困難,兩個人付出很大的心血,本著針對不同地方的學生的需求製作出不同的互動方式。

他們覺得,新加坡的教育系統完整而強勢,教學方式專業而簡潔。所幸,新加坡的教育願景與他們對教育的願景是同步且一致的。


業務流程外包(BPO)分析(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



數學變得有趣生動

那麼,究竟HeyMath!是如何讓數學變得有趣、生動呢?

上網查看,發現問題情境很生活化,以此動畫為例,用最受歡迎的一級方程式(Formula 1)賽車來展示,從起始時間開始到完成一圈,可以看到在馬錶上顯示的時間,當賽車跑完一圈後所花的時間,可加上出發前的時間,進行做答,完成後,還可以按一下右邊的check鍵,測試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另一個案例是,大家都用過剪刀,不管是修剪花草或紙張,但是,剪刀中蘊藏360度角度,用此來展示角度的變化與對應關係。這樣的圖像表現法讓小朋友更容易在生活中融會貫通數學原理,充份地體會理解而不是填鴨死背。


用生活中修剪花草的剪刀展示360度角與互相關係。(HeyMath)

而HeyMath!的另一創新特色,則是結合Web 2.0的精神,成為e-Learning 2.0的新興勢力。

強化師生線上互動

運用網絡無遠弗屆的特性,HeyMath!以印度馬德里大學學生作為充沛的人力資源,為新加坡的學生們提供二十四小時零時差的線上即時數學輔導,或用email非即時機制回答學生對數學的不理解和疑惑。

運用網絡平臺的技術,設置論壇與討論區,強化老師與學生的線上互動,建立教材內容共享互通的社群黏性,老師們可以形成社群,針對教材進行改善意見提供與回饋,而這種參與感不但激發了老師對內容的積極貢獻,也贏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忱與愛好。

除了節省老師準備教材的時間和精力,更創新了動畫內容、創造了差異性服務、更有效率地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此,老師們自行形成一個社群機制,樂於提供改善意見,也可以自已修改教材,或email讓HeyMath!工作人員更改後,與所有老師分享,然後收集大家的意見與回饋,以為評估。而線上家教的服務,讓原本對數學沒有信心的學生,可以藉由一對一的互動,享有因材施教的效果。

========================================
華語文遠距學習服務平臺
【跨國線上學習平臺】例二

文 ◎ 米藍達‧圖 ◎ 資策會創研所領域研究中心製作提供


軟體自學的實況

在韓國,每天有一百萬人學中文;在日本,每天有兩百萬人學中文。在美國,中文已被列入美國SATII學測內容之一,美國高中也設有華語進階先修課程,估計到二零一五年,將有5%的美國高中生(約七十五萬名學生)學習中文。

總計來說,目前全世界有三千萬人正在學華語文,到了二零一二年,預估將高達一億人。

為因應這波全球性的中文學習熱潮,中國大陸的孔子學院非常看好這波商機,積極地在全球各地進行部署動作,反觀之,中華傳統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台灣是否加入這場競爭華語文學習的全球市場呢?

運用全球化、資訊及通信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達、網絡無遠弗屆的特性,資策會創研所主要在規劃策動台灣科技化遠端服務(Remote Service)的部份,目前先聚焦越南,進行「華語文遠距學習服務平臺」的推廣及驗證。透過虛實整合的創新服務模式,正在測試使用者對這樣的線上學習模式的適應力與接受度,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從實驗過程中,找到台灣業者可採行的商業模式。

擁有數位教材,可以在家學習,雖然很方便,但是,學生的自學積極性不高,所以,即使數位教材推廣已久,成效至今難以彰顯。尤其是語文學習方面,數位教材只能讓學生聽,自己摸索著發音,卻很難確定發音是否正確,哪裡有誤,少了與真人實際對話的互動與臨場經驗,從「開口說」到「應對」都是需要一層一層突破的心理障礙。


服務模式介紹

資策會創研所領域研究中心蔡德祿組長說,為了解決以上難題,他們推出虛實整合的創新服務模式,也就是混合式的學習方法。這個模式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家自學,以數位教材結合語音評分軟體,跟著電腦語音朗讀、複誦掌握發音的正確性,讓學生不用出門就可以快速開口說中文。第二階段:真人遠距教學,與老師透過網絡視訊,進行同步對話、學習。

這樣雙階段學習模式的好處,就是可以事先解決學生接觸老師時不敢開口的害怕心理,在第一階段先預習,而第二階段的寶貴時間,便可加強與老師的對話。學生的進步會快,敢說、能說、能溝通。老師的負擔也少,只需複習、糾正和引導。


與台灣老師透過視訊同步教學的實況

而在推廣應用方面,因應台灣成為越南第一大外資國而帶來的越南學習華語熱潮,資策會與文化大學合作開發出適合越南人學習的教學內容及方法。

目前,類似的服務正在洽談台灣華語文業者,以便將來整合應用於北美或日、韓市場。藉由完整的線上華語文學習模式,希望能將台灣優良的華語文教學及師資,隨時隨地,無限地推向全世界。

===========================================
網絡博士班新體驗
【跨國線上學習平臺】例三

文 ◎ 林風(外商公司高階主管)

去年剛好是自己研究所畢業後工作滿十年,當時雖然是頂著MBA的碩士光環進了職場,但十年工作下來,竟然也開始覺得在專業上漸漸不太夠用了。唸博士班,於是就成了我下一階段進修的目標。

由於我所從事的行業就是跟網絡及線上學習相關,因此對線上學習的方式與優缺點非常了解,加上繁忙的工作,幾乎無法選擇實體教室授課的進修方式,所以很自然的也就把進修博士班的目標放在可以線上學習的選擇上。

澳洲線上博士班 同學遍布全球

拜科技發達之賜,果真讓我找到一所澳洲的國立大學,可提供全程遠距線上學習的博士班進修管道。經過努力的申請後,在去年底獲得入學許可,並在今年年初正式開始上課。

開學的第一堂課,就是自我介紹。不過不像實體課堂上老師同學相見歡,而是大家在課程的網站上,留下自己介紹自己的一段說明。果然,網絡學習的威力一下就顯現出來,這學期我的同班同學,雖然才三十幾個,可是不但有澳洲本地的同學,還有來自新西蘭、德國、荷蘭、英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以及香港的同學,也真可算是一個小小聯合國哩。

其中不但有跟我一樣的企業專業經理人,也有跨國公司的高階主管,平時得到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人,有的單身,有的已婚,有的更是幾個小孩的父母了。也是因為網絡學習的彈性,讓我們這些各式各樣背景與條件的人,能有機會匯聚在同一個班上互相交流學習。

線上議題討論 各國文化大匯集

當然,可不要誤以為網絡學習比實體上課還輕鬆喔。雖然少了舟車往返校園的時間,也少了老師上課的部份,但是不論是老師所準備的學習材料,或是每週要求完成的進度,可一點也不少,加上學校的網絡圖書館的豐富資源,絕對是能達成每個學生所要的學習效果。

由於十年沒有再真正拿起書本當學生了,所以剛開始幾週唸書時,還很不能適應,看沒兩三頁就想休息。不過,總是在密集的課程安排以及老師督促的壓力下,漸漸找回學生的本份,也就能習慣每天都得讀書的生活方式了。

現在,每週的線上議題討論,幾乎就是各國生活與文化的集合。因為每次老師拋出一個議題,大家總是紛紛把自己國家生活上或工作上的經驗拿出來分享交流,很快地大家就能互相吸收與學習到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知識。

有趣的是,有次有位同學線上討論的內容晚了些貼出來,跟大家抱歉時才知道,原來他在週末跟家人開遊艇出海旅遊去了,這可羨煞了一堆連週末都要忙著工作的同學呢。

第一學期就在緊張與忙亂中結束了,期末報告繳交之後,心中好像放下了一塊大石頭一樣輕鬆,接著有幾週的休息時間,除了可以好好調整一下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步調之外,也要開始規劃下一學期該選的課。

幾週之後,新課程選完了,上一學期的課程成績也公佈了。雖然是網絡教學,可是教授們打起成績來可是一點都不馬虎,報告中哪些地方寫得不好,教授都在回覆的評語中一一指出,系統還很貼心的顯示出你的分數以及班上所有人的平均分數,讓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到底算是好還是不好。

分組討論難度大 感謝機會難得

第二學期開始後,我所選的課程上,發生了一些小小的騷動。由於每一門課的課程進行及評分方式都是由該門課的老師自行設計。這一門課的老師就要求大家,不論期中與期末報告都要分組進行,而且每週都還要有進度。這下可真苦了我們這群分散在全球各角落的同學們,每次光是要約個時間討論,就一定有人沒辦法配合,經多次反應,老師無論如何也不同意改為個人報告,希望我們能克服這樣的困難。因為他認為,未來的企業環境也是必須得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同事呢。

這樣一來,陸陸續續就有人無法適應而退選,我們這組也因此少了一位同學。再加上偶爾有人要出差,大家就得多幫幫他度過那一週,而正當開始要進行期末報告準備時,我們這組的一位女同學竟然因為要待產而又無法參與,期末報告又少了一個幫手,大家也只好分擔更多的責任。

努力到最後,期末報告還是在大家的分工之下,趕在最後一天的期限內給完成了。而透過這樣的互動與討論,也確實讓我更加認識到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差異,相信這對自己未來的工作也一定有所幫助。其實課程結束後,反倒很感謝這門課的老師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呢。

網絡博士班這條路,還有好幾年要走,也歡迎有興趣的夥伴們,一起來體驗這樣的學習模式喔。

========================================
線上學習–職工培訓新模式的推手

文 ◎ 吳芮芮


網絡能提供大量的資訊,是一種教育轉型的趨勢。圖為美國芝加哥一所社區學習資源中心裏的上課情形。(Getty Images)

多數企業家和經濟學家都同意,提升勞動人口的教育有助於提高生產力。但大部份人卻認同一個假定,工廠式的大眾教育是唯一的選擇。因此大部份教育改革方案都圍繞著提高學校這個工廠的效率,而不是尋求後工業時代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工廠落伍 自發上網學習

然而新的教育模式,從一九七七年起,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出現。這就是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到二零零四年,美國有超過一億五千萬部個人電腦,使用者大部份沒有受過任何電腦訓練。很少有人會認真細想,這些人是怎麼學會使用電腦的。

結論是,他們從商店的青年幫工那裏,從朋友甚至是兒子輩那裡學得的。任何一個比他稍懂一些電腦的人,都成為他的老師。這個漸進的教育學習過程沒有人設計和控制,更沒有大眾教育的規劃和紀律,完全是自發形成。

這是托夫勒在《財富第三波》中的論點。而網絡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代人類面臨越來越多的知識邊界,因此大眾教育越來越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托夫勒認為,現代學校是教育工廠,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集中、分工、時間配合、紀律等等,都是大工業時代的特徵,但在後現代社會,這些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

網絡教育,提供了自由、小眾的教育方式,類似中世紀的個人承傳教育。電腦和網絡就是我們的老師。和中世紀不同的是,我們這個老師幾乎是無所不知,只要我們這些學生願意去問,它就會提供給我們大量的資訊、信息和知識。因此,線上學習,不僅僅是現代教育的一種補充,更可能代表了後現代社會的一種教育轉型的趨勢。

提到線上學習(e-Learning),可能很多人會想到自己坐在電腦前面,先看一段文字介紹基本概念,然後開始回答問題,做作業。最後考試通常是選擇題。答題完畢,電腦當場給分,由分數決定學生是否通過。

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北部的線上學習公司Q2 Learning創始人約翰(John Darling),在公司職員培訓方面已有廿五年的經驗。約翰告訴本刊記者,這只是一個傳統性質的線上學習的例子。模仿傳統學校教室式的線上教學,也就是正式學習(Formal Learning),只是線上學習的一部份。

籠統的說,線上學習是指網絡技術支持的學習。線上學習的未來在於非正式的學習(Informal Learning)。網絡和個人電腦給線上學習帶來無限生機。

他說,也許將來人們會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學習。雖然學習了,人們卻不知道自己被「培訓」了。也就是說,他們學習的環境與傳統教學環境非常不同。



線上學習打破既有的學習模式,並在全球快速興起。圖為美國加州Tracy,探索特許學校(Discovery Charter School)學生學習的情形。(Getty Images)



知識點播 反映培訓市場商機

目前網絡和個人電腦技術的發展,令知識的傳播更簡易快捷。比如,任何人可以自己錄一段如何做中餐的教材,放到YouTube上,別人點閱了,這也是線上學習。可是,YouTube、MySpace、Facebook等網絡社交區間(Social Network)還只是為個人娛樂所用。

但這些網絡技術在個人娛樂方面的應用已經啟發了私人企業,並為提供培訓的軟件、服務和諮詢的公司提供新的商機。這就是通過網絡社交區間的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泰德(Ted Cocheu)是位於美國加州硅谷的公司Altus Learning System的首席執行長。他的公司的口號是「點播您的知識」(Your Knowledge on Demand)。這句話也反映了目前私人企業市場對培訓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

泰德的公司服務的學生不是學校裏的學生,而是私人企業中的專業人士。目前大眾學習的趨勢是「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我想要學的東西」。另一個趨勢是學習材料傾向於多媒體。

在過去,一家公司要就某新產品或新法規設計一個線上教程,通常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可是現在,把一位同事的演示(presentation)錄音或錄像。一天之內這個新產品或法規,就可以傳輸給公司全球所有職員。運用搜索多媒體文件的技術,在大量的媒體培訓資料中,職員更能夠搜索到具體與問題有關的部份。

泰德向本刊記者表示,研究表明,很多公司的銷售人員有20%的時間不是花在銷售上。他們往往把這些時間花費在尋找銷售工作需要的資訊上,如有關產品的信息或者內部工作流程的信息。20%的時間就是五天中有一天花在非銷售活動上。運用線上學習的技術,銷售人員可以通過搜索多媒體信息,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銷售人員因此可以一週省幾個小時的時間,這對公司來講,就是很大的利益。

線上學習帶來的商機,從廣義上來說,不再是網絡或個人電腦提供的課程,而是信息知識庫和幫助「學生」很快找到所需內容的工具。

環球工業分析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今年夏天對於線上學習的研究報告顯示,線上學習發展呈上升趨勢。兩年後,線上學習的全球收入將達到五百廿六億美元。

這份報告還發現,美國的線上學習市場最大。二零零七年美國線上學習預估收入為一百七十五億美元。美國公司佔整個全球線上學習市場的60%。歐洲公司約佔 1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亞洲目前市場還不是很大,但全球化會使亞洲線上學習市場迅速增加,從二零零七年到二零一零年,預計將以每年25%到30%的增長率攀升。

線上學習系統價值 在於效率

在線上學習方面有十五年經驗的羅伯特(Robert Smith)是一家商業培訓公司駐亞洲的主管。他向本刊記者表示,九十年代初期,線上學習剛開始時,技術集中化減弱。人們有了個人電腦,不再需要依賴公司技術部門。這種在技術上的獨立是前所未有的。這導致人們對技術產生很大的期望。

他說,早年他工作的線上學習公司,就是在技術方面放很大比重,如動畫文字等。但最後大家發現,線上學習的價值還是在於內容。作為傳統線上學習的銷售方,他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顧客是自己掏腰包,還是由公司付款。如果是自掏腰包,那麼顧客很可能選擇線上學習。如果是公司掏錢,職工一般都選擇課堂教學。

他認為,線上學習的強項在於介紹基本概念,但對於實用性的技術應用,不敵課堂教學。總的來說,線上學習最後成為一個非主流的市場(niche market),只是老師課堂教學方式的補充。

對此,泰德不完全同意。他認為,私人企業選擇線上學習,除了成本外,時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目前全球大公司,開設很多面對面的會議越來越難。一個團隊的不同成員可能分佈在不同地點。就算是用WebEx等網絡會議軟件,這些軟件也要求使用者要同時上線。由於工作日程以及時差問題,不同團隊隊員同時上線也成為挑戰。這些都促使私人企業運用線上學習系統,來建立並維持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並為職員提供學習的方便。

那麼公司通常用什麼方法來確定線上學習系統的價值呢?泰德表示,一般公司都從小項目做起,比如在一個特定的部門,選一個特定的項目開始做。如果情況好,就把投資擴大到更多的部門。根據公司大小不同,公司的首期投資從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不等。

比如一個汽車公司,需要讓它旗下的不同車行的汽車維修人員,盡快了解新的車型、部件、維修知識等。泰德的公司幫助這個汽車公司製作公司職員培訓錄像。在錄像中,有經驗的維修人員示範修理,令接受培訓的員工好像在旁邊看他做一樣。

由於車行維修價格是固定的,比如換引擎機油,價格是由換機油的勞工時間和部件成本而定。如果一個修理人員,工作時間超出規定時間,車行並不能向顧客收更多的錢。所以,很快找到相關某部件或操作的諮詢,對維修人員來說很重要。

公司要了解情況的一個方法是,通過職工找尋信息所花費的時間前後對比,比如沒有購買線上學習系統時,職工尋找相關信息需要的時間,和購買線上學習系統以後需要的時間對比。另外一個辦法是,跟蹤職工使用的數據。比如多少職工用了搜索功能,搜索結果是否滿意等。當公司發現不少職工都在使用系統時,公司會認為對於線上學習系統的投資有價值。

類似傳統課堂教學的正式線上學習,適合尋求文憑或者證書的學生或專業人士。非正式線上學習適合專業人士超越基本概念,進一步深造。

掌握學習速度 企業成功關鍵

由於非正式線上學習涉及公司知識庫的建立,而通常公司積累或傳遞知識是在通訊過程中完成,這使線上學習業務擴展到傳統的商業通訊業務。這些商業通訊業務包括電話會議、網絡會議、視頻會議等。泰德認為,未來的商機也在此。

由於目前各種商業通訊業務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很多時候,非正式線上學習系統需要把不同的通訊系統中的信息整合,幫助公司形成一個可以兼容各種系統的知識庫。

約翰認為,目前網絡是未來的趨勢。所以線上學習在網絡上提供即時諮詢,並提供網絡專業人士社區,是未來私人企業培訓的趨勢。而他自己進入線上學習行業的原因是,他相信,未來成功的關鍵是學得比你的競爭者快,而網絡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促進母語傳承  教育部網站播放閩南語卡通
登峰創業營比賽 遠東科大奪魁
加州兒童狀況堪憂
老苦:苦了十億老百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