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傷寒與副傷寒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確認
罹患傷寒與副傷寒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見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尚有輕微或非典型之感染。
傷寒之末期若不治療,迴腸之集合淋巴結Peyer’s斑潰瘍後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約占百分之一患者)。發燒不出汗、精神不振、重聽、腮腺炎均可能發生。若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致死率可由一般的10%減低至≦1%。以抗生素治療之復發率一般為15~20%,而未治療之復發率為5~10%。地方性流行者,常見有輕微症狀或不明顯之症狀。副傷寒之症狀較輕,致死率也較低。復發率約為3~4%。感染傷寒或副傷寒與一般沙門氏菌引起之感染只有腸胃炎症狀多所不同。
發病初期可由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病菌,1星期後可由尿液及糞便中分離之,以抗生素治療後,仍可由骨髓中分離病菌。

(二)致病因子
傷寒之病原菌為:Salmonella typhi。副傷寒之病原菌為: Salmonella paratyphi。有三種血清型:(1) S. paratyphi A;(2) S. paratyphi B; (3) S. paratyphi C。
(三)發生情形

世界各地均有發現,由於衛生設備之改善,許多地區已經絕跡。目前傷寒病例大多由國外地區移入。世界各地多發現對有效抗生素之抗藥菌株。亞洲、中東及中南美洲甚且發現多種抗生素之抗藥菌。
副傷寒之散發性流行常被忽略,美國、加拿大甚少發現。副傷寒血清型A型較常見、B型及C型更少。
近幾年來,台灣每年約有50~100例的傷寒通報病例,其中約有40例左右的確定病例,副傷寒部分則約30-70例通報病例,其中約10例左右的確定病例。流行季節大多集中於夏季居多,而因出國旅遊境外移入傷寒病例約佔總確定病例數的10-20%;副傷寒約佔50%,好發年齡常見於成年人,但學齡前或學齡期兒童亦有較多數病例發生。
由於傷寒與副傷寒屬腸道傳染病,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據統計近年來因出國旅遊常見感染地區分別為印尼、中國大陸、柬埔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因此,前往上述熱帶、亞熱帶或流行國家旅行者,應特別留意飲食衛生,以免帶病返國。

(四)傳染窩
人為傷寒與副傷寒之主要宿主,少數家畜可能為副傷寒帶菌者。對大部分地區而言,糞便帶菌者多於尿帶菌者。患者經由急性期或輕症期及無症期轉變成帶原期。中年婦女轉變成慢性帶菌者最為常見,帶菌者常伴隨膽囊病變。英國發生副傷寒流行時,有人發現乳牛之奶和糞便中含有副傷寒B型病菌。

(五)傳染方式
因食物、飲水被患者、帶菌者糞便及尿所污染而傳染。有些地區污水污染河床,其中的貝類成為傳染媒介。有些地區以糞便當肥料,結果使水果、蔬菜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在處理乳製品時其手指也會污染產品。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病菌在食品中增殖而達到可致病的數量。

(六)潛伏期
潛伏期長短因感染病菌多寡而不同,一般為1至3週。副傷寒潛伏期為1至10天。

(七)可傳染期
感染後1週至恢復期,病菌存留在排泄物中均為傳染持續期;副傷寒之傳染持續期為1至2星期。傷寒患者若未治療,約10%有3個月之帶菌期,2~5%成為永久帶菌者。少數副傷寒患者變成永久性膽囊帶菌者。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
一般人無免疫力。患胃酸缺乏症者更容易被感染。病癒後、無症狀感染、預防注射後均有相當免疫力,但如吃入大量病菌會發病。地方性流行區之學齡前及學童最容易被傳染,但傷寒侵襲率通常隨年齡之增長而減少。

(九)病例定義
1、 臨床病例: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成年人較常出現便秘或膓瀉、淋巴組織病變。
2、 實驗室診斷:經實驗室病原分離或生化反應試驗,檢出Salmonella typhi或Salmonella paratyphi A、Salmonella paratyphi B、Salmonella paratyphi C等陽性。
3、 確定病例:經實驗室證實感染傷寒、副傷寒A、B、C者。

預防保健
(一)使用沖水馬桶式廁所,養成餐前便後正確洗手之習慣。廚房工作人員、護士及托兒所員工特別應注意洗手。

(二)糞便應排入污水系統。廁所內要消滅蒼蠅。充分供應衛生紙以免糞便污染手指。野營時,糞坑應遠離營區,且設在飲用水源之下游。

(三)旅行或野營時,個人或團體用水應煮沸消毒。

(四)以紗窗、殺蟲劑噴霧法或含殺蟲劑誘餌來殺滅蒼蠅。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使蒼蠅無法孳生。

(五)食物之處理保存要特別小心,最好冷藏保存。公共場所一樣要注意衛生,若對餐廳食物沒有信心,應選用熱湯類,水果最好自己削皮。

(六)鼓勵以母奶餵養嬰兒。嬰兒飲用之水及沖牛奶水應煮沸。

(七)禁止僱用帶菌者為廚師或護士。

(八)傷寒:疫苗分為S. typhi菌株Ty 21a製成口服活疫苗(須至少三劑)及含多醣Vi抗原疫苗(須一劑)已上市。先在數週內打兩針,以後每隔3年作追加注射。Vi抗原疫苗比全菌體疫苗較少副作用,而具相同之免疫效果。但是,若吃下之病菌數量太多,預防注射並無效用。

副傷寒:目前尚無疫苗可用。死滅菌體疫苗副作用大而無效。含副傷寒A及B菌體之疫苗也有副作用,對副傷寒無效。

由於台灣不是傷寒疫區,這些疫苗不需要常規接種,通常美國境內或前往已開發國家旅遊並不必打預防針,只有要到疫區旅遊或經商者或是與傷寒帶菌者有親密接觸過的人才須接種,最重要的還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避免感染。

治療照護
(一)病人急性期時,必要時得住院隔離治療;並配合衛生局追查感染來源和採檢消毒等措施。加強患者、恢復期帶菌者個人衛生習慣。強調便後及煮食前正確洗手之重要性。發病後一個月及停藥48小時後,進行連續3天(每天1次)新鮮糞便採檢,3次檢驗均為陰性,方可解除列管。

(二)慢性帶菌者需經連續3個月(每月1次)新鮮糞便採檢,採檢前48小時不可服抗生素,3次檢驗均為陰性(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加驗尿液)方可解除列管。若無法取得新鮮糞便時,得採取灌腸檢體。長期帶菌者常見患膽結石或膽功能障礙疾病。即使患膽病,長期使用 Ampicillin或Amoxicillin加Probenecid或Co-trimoxazole可能有效地治好傷寒帶菌者。初步研究指出:第三代Cephalosporins及Quinolones之效果極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