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德膠彩畫欣賞(1)櫻花

張淑德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1日訊】日本到了三、四月全國各地開滿了櫻花。隨著氣候的回暖時間而改變開花季節。所以如果有心就可以跟著這個規律追著櫻花盛開的地方遊覽全日本一個月。各地開花盛期各僅幾天。為了觀賞這幾天全體的櫻花盛開後,一齊全部飄舞於空中,漸漸飛落於地面的壯烈之美。全國的日本人成群結隊的在櫻花樹下喝酒聊天。走在上野公園的步道上看著這些為了賞花而露天佔地的情景,一方面頗感驚訝,一方面有多餘的擔心。深怕花季一過,我就要忍受踩著垃圾去東京藝大(坐落於公園內)上學的苦境。沒想到花期一過,上野公園又恢復了原來的乾淨,好像不曾發生過櫻花祭似的,讓我感動得不禁潸然淚下。

圖、文摘自《張淑德膠彩畫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孫幗英採訪報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即日起至25日,在成大藝坊推出「張淑德岩彩畫展」,展出張淑德30件水墨、書法及繪畫作品,題材包括花卉、風景等,將古典技法賦予新的生命。
  • 半年之後,幸運的我成為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教授福井爽人先生的第一名台灣留學生。福井教授看了我的水墨畫作品照片之後,選了兩件要我直接轉換成日本畫。後來我才知道這兩件作品的構圖,與福井教授的作品中的一部份有異曲同工之妙。疑惑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我可以將水墨畫與日本畫融合。
  • 人品相當於畫品是畫家們深知的,畫家內藏的人格,靈氣與個性也都靈活的顯現於畫面,所以畫家們應該努力修養自己的品格。舉凡智略、勇氣、運籌、奔走、苦鬥、快樂的情緒、成功的經驗、痛苦的煎熬、失敗的教訓,乃至行為風範等,都顯現出一種切實的人生經驗。
  • 就如當年選擇性的接受中國文化一般,保留了日本人特有的美感意識。不但是表面的裝飾性與寫實技術的模仿,連同思想﹑美學﹑及經過長時間所養成的精神文化也深入的探討與學習。這種將外國人獨特的的文化消化之後,選擇性的吸收,並保留祖先的文化靈魂軸心,加入屬於日本人的感性特質,用心聽用心思考,積極的探討﹑融入屬於日本人的美感意識,可以說是日本人聰明的地方。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