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俯仰放懷抱 宇宙何其寬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歸子慕,字季思,崑山人,明萬曆辛卯年間舉人,與高攀龍為道義交,詩風相似。他的詩淡雅清真,是個很能欣賞生活、自得其樂的詩人。他留下了這麼一首〈雜詩〉:

日出群動作,智計千萬端。用此徒為勞,不用殊未安。所繇在有身,坐令思慮殫。所以古賢達,與物同一觀。俯仰放懷抱,宇宙何其寬。

打從日出,宇宙一開始運轉,人們隨即也開始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相互勾心鬥角、積極鑽營的生活。智計的運用,歸根來說,並不能使人心靈、道德提升;而權謀傾軋的結果,所造成的成敗得失和無窮煩惱,日夜縈擾胸中,徒然使人勞苦憔悴。但是人們卻趨之若鶩,沉迷不醒,看不出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所極力追求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這個有限的人身的非分奢求。

古聖先賢能把自己和萬物等同齊觀,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並生,宇宙與我為一。」知道一切都有自然法則在制約著,所以能洞澈人類煩惱的根源,而明白了人到頭來實在一無是處,也就不再過分重視自我、追逐物慾,因而不再斤斤計較,敞開胸懷,放下名利,割捨無窮的煩惱,超越自我;與萬物和樂共存,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拓展狹隘的心靈空間,你就會發覺一旦卸下了心靈重負,即能體會宇宙是何等寬廣的意境。

這是經歷了多少人事滄桑,深知箇中苦樂,也明瞭了人的有限,大澈大悟以後,對人生進入一種哀樂不動於心、喜怒難亂其情,甚至進而欣賞、玩味這光怪陸離的塵世的境界所得出的名句——「俯仰放懷抱,宇宙何其寬。」人生在宇宙間,俯仰而為陳跡,一切是那樣的短暫,我們又怎麼能事事計較、樣樣掌控呢?清朝曾國藩在一篇短文中也曾提到過:「古人患難憂慮之際,正是經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袒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寬、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自身雖有外感,心不至於內傷。」雖然環境不好,可心胸依然明朗、達觀,絲毫不為周遭的改變所左右,以安恬的態度,去咀嚼平實生活的芳香。

人到暮年,回首前塵,那真是感慨良多。前半生裡真是沒三天好日子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補了東牆又漏了西牆;才擺平了這頭的糾紛,那頭的矛盾又迎面襲來;老大的感冒剛好,老二又腹瀉不止;剛調解完學生的衝突,而家長的抗議電話就打來了……整日裡焦頭爛額的,裡外不是人,還沒處躲藏,得必須硬著頭皮面對呢!那顆心竟日裡提到胸口,想放都放不下,活得又苦又累……

可是到了暮年,你再轉頭回想過去,會發覺你學會了很多,看開了不少。現實與環境逼著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拋開那些:不該擁有的、不屬於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歸你管的……等等。你會發現雖然形體衰老了些,可心情輕鬆多了。那兩隻手不再是攢緊拳頭,準備隨時迎戰的架勢,而是兩掌鬆開,溫柔的輕撫周遭,去體驗過往疏忽了的細節,去觀察以前沒注意到的事物,去印證大自然無私的餽贈。

更有了「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悟。知道了往日裡的種種因果,明白了人的無奈與渺小……因而放緩了生活步調,調整了處事方針。懂得所有的煩惱全源自於為了滿足這個形軀的感官享受及物慾求索,同時由身邊親朋好友的不幸際遇和猝然離世,驀然驚醒:即使光采一如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功業彪炳、權傾一時,隨著日月的嬗遞,事過境遷,不也迅速的湮沒在時間的長流中,留給後人的不過是一樁故事、一番典故、一段佳話罷了!每個人到了最後都是同樣的下場:兩手空空,一拍兩散,何曾帶得走分毫?爭什麼?

雖然說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雖然說我現在仍達不到完全放下懷抱的豁達,可也初嚐沒什麼事能引起我在意的寬鬆心境。反正人各有命,用不著你多管閒事;反正事有因果,用不著猛追強求。不也有人這麼說過嗎:人生就是上天安排來學習的,學習如何盡心去愛,怎麼力所能及的為他人付出,如何調整自己面對無常的世事、不定的變局的心態,怎麼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做到中庸之道而不走極端,不採取激烈的手段。在磕磕絆絆中達到「俯仰放懷抱,宇宙何其寬」這種放淡慾望、隨緣適性的境界而終其一生。我相信只要有心,其實不難。只要跳脫,就能做到。您贊同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夜讀《西遊記》,非常羡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 暮春時節,風中紛飛的桃花,點點飄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遲疑的帶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採摘折斷之後,是再也無法重新連接在一起了。一如我倆自此一別後想再續前緣,那是千難萬難的。想從前我與妳曾經密約在赤欄橋上,當時苦苦相候的溫馨與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卻剩下我在這鋪滿黃葉的小路上悲淒的漫步踟躕,獨自追尋往日的歡樂足跡……
  • 做人無論貧富尊卑,都應該在心中樹立遠大的志向。在充滿幻想的少年時代,我經常被詩仙李白詩中描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所吸引。每當心中鬱悶不樂之際,總想走到那騰石注澗、一瀉千里的大瀑布前面漫步散心。即使是涓涓細流匯集成的小瀑布,站在那形如細雨的水花下沈思片刻,不但可以消除心靈的疲勞,有時還能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 我國傳統哲理,導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稟賦於天;人心效法天心,所以人心所向,天意可知。也因此認為亙古的宇宙運轉中,恆常的自然定律裡,孕育出一股浩然的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在無聲無形中,在久遠的文化演繹裡,造就了不少不朽的靈魂和可歌可泣的事蹟。也是這股正氣,建立了家國的秩序,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鞏固了道義的根基。在由上而下貫穿下來的同時,也在人世間展現了情致紛披的多重像貌……
  • 天地分陰陽,人間有男女。男人有陽剛之猛,女人有陰柔之美。生為男人,理應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就是十分值得人們好好自勉的兩句格言。自強,是一種甘之如飴的態度使然。自強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只要微笑著面對生活,就能在壓力和困難之中走出低谷,邁向成功。
  • 在繁華都市的水泥叢林裡居住久了,似乎連腦袋都硬化了,心靈深處也一片灰暗消沉,難得看到絮飛、花開,甚少聽聞蟲鳴、鳥叫。季節更迭的意義,只剩下一套又一套的時裝。過多的文明,替代了自然。偶爾忙裡偷閒的抬頭仰望群星,也只是一角黝暗裡的一絲微光,有氣無力的眨巴幾下眼兒。
  • 生活在這紅塵濁世之中,很難做到時時刻刻都保持一種淡泊平和的心態。然而,在優美的唐詩中,卻不缺乏這種飄逸瀟灑的意境與境界。「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透過這兩句純美的詩句,我們可以領會到作者的一種獨特的心境。那是一種超脫滾滾紅塵之外的一份悠然安閒,那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心靈昇華!細思之,這兩句詩真是絕世妙筆,作者久久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彷彿兩者已有一種心靈感知上的默契。詩句中的「只有」,並非是太少的意思,而是心境化一的融合。
  • 剛學畫的頭幾年,常逛畫展,取眾家之所長,觀摩學習嘛!有那麼一天,剛走出畫廊,外子忽然蹦出這麼一個提問:假如有那麼一天,別管我花多少錢,抱回一幅現代畫壇巨擘——立體派創始者的畫作送給妳,而條件是妳得掛在屋裡,每天欣賞,不得有違,妳意下如何?
  •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對待得失成敗心懷一個豁達的態度,就能減少許多悲傷和挫折的感覺,使人生變得輕鬆愉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