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價以打擊通膨恐弄巧成拙

人氣 1

【大紀元2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夏瑞希編譯報導)開發中國家因食品價格不斷飆漲而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與日俱增,許多國家紛紛採取「物價控制」的措施來因應。政府出面控制物價過去時有所聞,但現在如此普及的運用這種具有潛在風險的控制方式,如果情勢擴大,很可能會製造嚴重問題,甚至波及世界其它地區。

上個月,中國對包括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及其製品、牛奶、雞蛋、液化石油氣等重要商品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要求製造商在漲價前提出申請,但根據市場人士表示,製造商的申請都被駁回。泰國在速食麵和食用油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在其它地區,俄羅斯試圖抑制某類麵包、雞蛋、牛奶的價格;墨西哥開始控制玉米餅售價;馬來西亞則成立全國物價委員會來監督食品售價。

價格管制的短期效應

價格管制可以防止少數企業串通漲價、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現象,也會在一定時期內抑制住老百姓對通膨的預期,因為公眾的預期會對實際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當公眾預期未來物價將進一步上漲時,工人會要求加薪,廠家會要求提高商品售價,以對沖生活成本和原材料的上漲。價格管制有效之處即在於可望打破這種螺旋式上漲的惡性循環。

價格管制的長期禍患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價格管制一旦啟動,就將面臨長期化的風險,管制物價的最大壞處也許在於阻礙了製造商和消費者因為物價上漲而做的一些行為調整。

經濟市場由供給、需求而決定的均衡價格因為政府的介入而壓低了。對消費者這方面來說,低價格增加了對限價商品的需求,那些原來買不起限價物品的人現在能夠以政府規定的低價買到了,這等於以人為的方式提升了需求。對生產者來說,政府規定的價格可能低於他們的成本或大幅減少了利潤,那些以較高成本生產的生產者就虧損了,非公營的廠商不可能長期承受虧損,因此他們會停止或減少為市場提供限價商品。

這個結果將導致限價物品比以前更少,同時需求相對更大,就造成一些準備支付政府規定價格的人買不到商品,或是造成搶購現象,引發不安。如果控制物價時間太久,使得生產者缺乏擴大生產的動力,反而會在未來造成物價不穩定地飆漲。

食品價格上漲的主因

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表示,主要開發中國家去年食品價格上揚11%,高於2006年的4.5%。食品價格上升的壓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農民改種其他農作物,例如能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biofuels);二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需求快速成長,以中國對黃豆的需求來說,即由1990年的1100萬噸激增至4700萬噸;三是國際原油上漲,帶動食物的種植和運送成本。

最近幾年國際原油價格高漲,價格管制似乎也難辭其咎。亞洲和中東許多國家補貼或控制燃油的價格,變相鼓勵消費者多使用石油。因此,儘管油價飆高,原油需求並沒減少,供給仍然吃緊。

全球飽受通膨壓力

去年11月份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升了6.9%,升幅創11年之最;在新加坡,去年12月份通膨率上升到25年新高,食品是一大原因;泰國今年一月份公佈的通貨膨脹高達百分之四點三,寫下18個月來的新高,其中以食物與飲料的上漲幅度最大;南韓在一月份的通膨率也創下39個月以來最高的百分之三點九。

食品漲價也在墨西哥、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地引爆抗議風潮;像海地這樣貧窮的加勒比海國家情況更為悲慘。

對開發中國家來說,許多人民生活困苦,食品漲價會造成社會不安,因而政府管制物價的動機顯而易見。中國官員就擔心,食品價格失控恐造成鄉村躁動,使其面臨更多挑戰。因此,開發中國家很難在短期內放棄物價管制,全球的農業市場恐持續被扭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南方天氣差 影響北京食品價
【專訪】伍凡:08年對中共是相當難過的一年
朱健國:從《新聞聯播》看「雪災」中的人禍
毒水餃事件 日朝農藥在中國被混入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