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什麼阻礙了城市的成長

秋風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8日訊】北京東邊有個燕郊,北京人近幾年突然跟這個地方親熱起來,因為城裡、甚至近郊的房價太高,不少北京人就到這裡去買房子,據說有10萬人,這裡的房子要便宜很多。但是,最近,燕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卻站出來辯解說,燕郊其實沒有把房地產業當成重點發展。

按理說,北京人到燕郊購買房屋,帶動當地土地升值,給當地創造快速增長的GDP,應當是當地管理當局歡迎的。但至少在公開場合,當地管理當局卻並無這種態度。

一種可能是,燕郊管理當局擔心自己被上級政府盯上,因為,很可能這裡的不少房地產項目所用土地不是商品房開發用地,如果過於張揚,可能會招來某些部門調查土地違法。

因此,燕郊管理當局對房地產業保持低調的關鍵是,在上級政府眼裡,這裡是不可以發展成城市的,不能隨便建設商品住宅。即使按照城市的思路發展,也不能隨便讓北京人來住。或者更準確地說,很可能,是北京市政府不希望太多北京人到河北去買廉價房屋,這會衝擊北京的房地產市場。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燕郊管理當局已經表示,將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如果這真的變成政策,那麼,一個自然的城市化進程,或者說,城市格局自然調整的進程,就被不合理的土地法律、城市化政策人為打斷。

很多人擔心,如果實現人口自由遷徙,大城市就會被擠爆。但事實上,目前,北京不少人口已經表現出了向外分散的取向。這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比如,城裡房子太貴,那就乾脆到遠郊區縣買房子,燕郊就是一個選擇。也可能是因為追求高尚生活:住在密雲水庫旁邊,豈不是比擠在亞運村更舒適?

大城市的決策者們天天嚷嚷著要緩解城市的資源壓力,但當民眾自願向鄉村、向郊區分散的時候,政府卻堅決禁止。政府禁止城市居民在農村購買土地、房屋,政府嚴厲限制小產權房,政府也限制燕郊等鄉鎮發展面向北京市民的房地產業。所有這些措施,其實都在製造、惡化北京等城市的大城市病。

同時,現行的法律、政策也讓那些已經向外分散的民眾享受不到其充分的福利。當今中國的城市化,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一個地方能不能成為一個城市,是由行政權力來決定的。建制市是需要審批的,而只有行政權力授予建制市的地位,聚居在那裡的民眾就可以留下足夠資源,建設一整套支持城市文明生活的基礎設施體系。否則,即便人口再多,資源也全部被政府抽走。

這正是現在生活在郊區的不少民眾所面臨的困境。不少人願意離開大城市,但他們發現,他們無法把自己的資源留在自己家門口,居住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匱乏。燕郊目前面臨同樣問題,那裡已經有30多萬常住人口,卻依然只是一個鎮,一個開發區,而不是一個「市」。結果,那裡就是鄉村與工業區的奇異混合,儘管以如此多的人口、以相當豐裕的資源,那裡的民眾本來可以享有城市的文明的。這樣一種負向影響,使得大量人口寧願聚集在大城市。

因此,燕郊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小心翼翼與北京的高房價,燕郊城市化的混亂、幼稚與北京的大城市病,其實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來,北京四周也許需要、並且完全會出現幾十、上百個「市鎮」,其實就是「市」,像城市那樣的鎮,大量人口可以分散居住於此,工作於此。但現行戶籍制度、與此相關的土地制度,還有權力主導的城市管理制度,卻人為阻塞了如此良性發展的前路。

而所有這些不合理的制度,都是因為權力的自負而形成。根據這種思維方式,一個人究竟要住在哪兒,城市應當如何分佈,什麼地方應當成為城市,規模應當是多大,所有這些,都得由權力自上而下地安排。

問題是,這些的制度、政策,真的合乎公共利益嗎?真的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嗎?

--原載:《秋風Blog》,2008-01-28(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秋風 : 教育「大躍進」的危機
吳惠林:再次向「永不放棄」的紅襪致敬
秋風 : 資本的不平等
秋風: 秋風 失敗的個案:阿克頓論法國大革命(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